半月谈记者 王湘江
6月初,荷兰政局发生剧变。在极右翼自由党宣布退出联合政府后,首相斯霍夫6月3日向国王威廉-亚历山大递交内阁辞呈,这一被称为“荷兰史上最右翼”的联合政府,最终在执政不足一年内垮台。执政联盟瓦解的直接导火索是自由党领导人维尔德斯提出的反移民“十点计划”遭拒,背后深层原因则是荷兰政治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与治理困境。
移民政策成最大裂痕
维尔德斯提出的“十点计划”主张包括向所有难民关闭边境、动用军队加强边境管控、集体遣返难民等激进措施,在联合政府内部引发巨大争议。尽管执政联盟内的其他三党普遍支持收紧移民政策,但认为自由党的提案内容不仅不切实际,且可能违反荷兰法律与欧盟条约,执行成本极高。
随着移民政策谈判陷入僵局,维尔德斯单方面宣布自由党退出政府。首相斯霍夫随即确认内阁辞职,并批评维尔德斯此举“既不负责任,也毫无必要”。至此,由自由党、自由民主人民党、新社会契约党和农民党组成的四党联合政府宣告解体,荷兰进入看守政府阶段。
2024年7月成立的四党联合政府自始就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尽管自由党在议会中拥有最多席位(37席),却未获得首相职位,由无党派的技术官僚斯霍夫担任首相。这一非常规安排打破了通常的权力平衡,也使得自由党始终对政府议程主导权缺乏掌控。斯霍夫缺乏政治经验,而联合政府内部政策立场分歧严重。
自由党支持率连续下滑
移民议题上的接连受挫,加之近期民调显示自由党支持率持续下滑,成为维尔德斯决定退出联合政府的重要动因。2025年4月的一项民调显示,自由党的支持率已从2023年大选的37席下滑至28席,失去“第一大党”地位。
在此背景下,维尔德斯选择退出政府、寻求重新大选,以向核心选民传递其“坚守反移民立场”的决心。这被视为一场政治豪赌:通过牺牲短期执政地位换取选举红利,进而实现其本人长期以来的政治目标——成为首相。
然而,这种策略也引发“政治信用”危机。早在2012年,维尔德斯就曾因预算谈判破裂致使时任吕特政府倒台。此次再次“中途退出”,令其他政党对其可信度产生严重质疑。众议院第四大党新社会契约党领导人已明确表示,未来不会再与自由党合作。众议院第三大党自由民主人民党领导人迪兰·耶西尔格兹也表示,该党将不再与众议院第一大党(37席)自由党合作组建政府。
新政府产生将旷日持久
斯霍夫政府垮台,荷兰进入看守政府状态。荷兰看守政府已经决定于2025年10月29日举行新的众议院选举。从历史经验来看,即便是在选举结束后,荷兰新政府的组建往往需要在选举中领先的几个政党经过谈判组建而成,需要经历漫长的谈判过程。
分析人士指出,全球地缘局势动荡与国内经济前景不稳,可能令荷兰选民在未来选举中更倾向于选择稳健的主流政党。自由党未来即便在选举中获胜,也会因为缺乏其他政党的支持而被排除在政府之外。
自由党领导人维尔德斯的竞选宣传画 王湘江 摄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政府的影响正悄然渗透入欧洲政治。特朗普政府近期公开支持维尔德斯,并将荷兰政府垮台归咎于“开放边境政策”和非法移民问题。相比之下,荷兰主流政党在应对极右翼“亲美叙事”方面明显失语,若持续缺乏有力反击,荷兰政治极化趋势恐将愈演愈烈。
斯霍夫政府的倒台,深刻暴露出荷兰民粹力量与传统政治精英之间的深层裂痕。随着荷兰政治力量的日益碎片化,未来荷兰政府在诸多关键议题上恐难达成共识,尤其在移民政策领域,结构性僵局短期内难以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