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杜伊斯堡:一座被中欧班列带活的老城

2019-04-25 09:32
来源:半月谈网

德国铁路公司在杜伊斯堡的货运站 连振 摄

祖籍波黑的苏阿德·杜拉科维奇在德国杜伊斯堡经营着一家从事物流和货车司机培训的企业。半月谈记者遇到他时,他正在街头指挥一群学员轮流操作货车驾驶模拟器。他说,如今货车司机非常抢手,主要是因为杜伊斯堡物流行业发展太快。

“新丝绸之路极大促进了物流的发展,货运业务量大增,我们很缺货车司机!” 杜拉科维奇表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中欧班列的运营给他的公司带来很大发展空间,他计划将培训货车司机的数量从目前的每年400名增加到未来的1000名。

地处鲁尔工业区西端、莱茵河东岸的杜伊斯堡,南达瑞士,北通荷兰鹿特丹和北海,是德国主要的铁路枢纽,也是全球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和西欧物流中心,如今,这里成为中欧班列在西欧的主要站点。正如杜拉科维奇所言,这座城市,正因中欧班列而改变。

物流繁荣,就业升温

中欧班列对当地物流业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

以喆铁国际货运代理公司为例,这家成立于1996年的企业,最初的业务重心是欧洲和独联体国家间的铁路运输。从2013年起,该公司运营了郑州到汉堡的货运班列,随后又扩展到杜伊斯堡和汉堡与成都、重庆、合肥、西安和长沙等城市之间的中欧班列。

来自乌克兰的倪爱林,目前是喆铁国际货运代理公司中欧、中亚、独联体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销售总监。她向半月谈记者展示了公司制作的一幅地图,上面标记着亚欧大陆上的铁路线路和主要枢纽和关口。中欧班列从杜伊斯堡或汉堡驶出,往东经过波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然后从新疆进入中国。

通过中欧班列往来于中欧间的商品种类齐全。欧洲的啤酒、红酒、机械产品、汽车零配件、奶粉和食品等优质商品运往中国,而中国生产的纺织品、机械产品、食物和玩具等则运来欧洲。

这家公司近年来业绩嗖嗖上涨,2016年营收为1亿美元,2018年就达到3亿美元。“这全得益于中欧班列,中欧班列也成了我们公司的业务重心。”倪爱林说,公司在中欧班列沿线分公司的员工数量不断增加。

杜伊斯堡市中国事务专员约翰内斯·普弗鲁克告诉半月谈记者,中欧班列从2014年的每周3班发展到了现在的每周35到40班,推动了该市港口行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约6000个就业岗位。

由于涉华业务增加,杜伊斯堡经济促进局专门聘请了中国姑娘于凯为中国区业务拓展经理。据于凯介绍,两年来,通过经济促进局在杜伊斯堡注册的中国企业就有20多家,该市目前中企总数已超过100家,其中大部分是做进出口贸易。

走出衰落,重现生机

杜伊斯堡曾是德国钢铁、煤炭和化学工业中心,然而重工业的衰退给这座城市造成了巨大冲击。

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鲁尔都市孔子学院德方院长马库斯·陶伯告诉半月谈记者,杜伊斯堡在重工业整体衰落后,经历了将近20年的停滞期。钢铁厂关闭,境内煤矿全部关停,失业率高企,旧的发展模式不再有效。当多特蒙德、波鸿和埃森等鲁尔区其他重工业城市逐渐找到新的发展点时,杜伊斯堡却在彷徨和沉睡。

“直到近几年,杜伊斯堡开始奋起直追,找到了新的发展动能,这就是物流业。我们是天然的物流中心,‘一带一路’刺激着这个城市的转型和发展。”陶伯说,中国元素在杜伊斯堡越来越多,中国带来了投资和就业,市政府积极对接中国的发展计划,也有了更多的资金维护公共设施,“你走在街上随便问,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新丝绸之路,大家都很欢迎”。

如今的杜伊斯堡到处大兴土木:道路正大规模翻修,主火车站前正在修建一个大型的商业中心,南边的一些市政规划也正在兴建。整个城市欣欣向荣,朝气蓬勃。杜伊斯堡市常务副市长沃尔克·莫斯布莱希递给记者一张两面分别印着德文和中文的名片,他说:“我们的经济转型很早就开始了,与中国的发展计划相结合更促进了这种转型。我们已成为中国通向欧洲的一扇大门。”(半月谈驻柏林记者 任珂 连振)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