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江西赣州:苏区精神照亮脱贫攻坚荆棘路

2021-06-18 16:36
来源:半月谈网

千里赣江第一城,四月芳菲醉,人间仲春时。2020年4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宣布,于都县、宁都县、兴国县、赣县区4个县(区)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赣州市11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赣南革命老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中,赣州市坚持把苏区精神融入脱贫攻坚的各个方面,以苏区精神引领脱贫攻坚,在脱贫攻坚实践中苦干、肯干,打造了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赣州样本”,对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重大的实践意义,这也使赣州市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具备很高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赣州市定南县老城镇黄砂口村新貌。新华网发

一、发展成效

赣州又称赣南,位于华东南部,地处赣江上游,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设区市,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城、江南宋城、红色故都等美誉。赣州集丘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于一体,发展底子薄、经济实力弱、人均收入低,贫困人口分布范围广、数量多,是我国典型的贫困地区。2010年,赣州市的贫困状况可以用十五个字概括:居难安、食难饱、衣难添、就医难、上学难。2014 年建档立卡初期,赣州有贫困人口 28.74 万户、114.3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4.28%。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出台一系列专门的政策文件,组织42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赣州市干部群众感恩奋进、担当实干,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015年到201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787元增长到11941元,环比增长率分别为12.4%、11.3%、10.9%和10.8%。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赣州考察时肯定了赣州市的脱贫攻坚成果,指出“赣南苏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截至2020年6月底,赣州全市11个贫困县(市、区)、102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短时间内,赣州市的脱贫规模之大、脱贫成效之显著,世所罕见。

习近平在赣州市于都县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考察调研。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习近平在红军烈士后代、退伍军人孙观发家,同孙观发一家和当地镇、村干部拉家常,详细了解老区人民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等情况。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二、经验借鉴

坚持党的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赣州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始终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思想引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脱贫攻坚;坚持以上率下,全面压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压茬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坚持党建带动,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弘扬苏区精神是脱贫致富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将苏区精神的内涵归纳为以下28个字: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赣州市广大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战中弘扬苏区精神,充分挖掘干部拼搏奉献、群众不怕吃苦的红色基因,依托“赣南脐橙”地理标志名牌产品维持脐橙产业的优势地位,根据“山多地少、多矿富硒”的资源特点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油茶作为新的产业增长点,勇于开拓,把产业做多、做大、做优,重新再现了当年苏区军民争一流、创一等的精气神。

赣州市扶贫办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于都县梓山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

宁都村民孙九明等采摘富硒蔬菜

精准施策和创新是保证脱贫成效的内在机制。赣州市采取非常举措,精准施策、勇于创新。赣州市按照“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创新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的“五个一”机制,通过贫困户直接发展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结方式,累计覆盖带动25.75万户贫困户增收,占全市贫困人口的89.84%。创新推出“产业扶贫信贷通”、“油茶贷”等金融产品,每年筹资10亿元财政资金作为风险缓释基金,撬动80亿元“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建设农村保障房,兜底解决无劳动能力、无经济能力的特困群体住房难题。此外,赣州市于2016年1月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贫困人口疾病医疗补充保险制度,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出资,按照每人90元(2016年后逐渐提至260元)的标准为城乡贫困人口购买疾病医疗补充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民政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四道保障线”,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赣州市创新开发 “精准防贫保险 ”,对非贫低收入户和非高标准脱贫户中因病、因学、因灾(含意外事故)、因赔偿责任、因生产资料损失等五大因素致贫或返贫人员,提供每人最高 20万元的防贫保障金额,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加上“保险阀 ”。

航拍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太湖新村,整体易地搬迁到了县城,成为了如今的“太湖新村”。(资料图) 刘力鑫 摄

赣县黄洋华在办理出院手续

三、启示和思考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赣南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的重要起源地,赣南革命老区脱贫体现了党的初心。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赣州市视察,强调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不要忘了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四个优先”上坚决落实,同时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实行农民申报、奖补激励,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党的领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既着力解决“三农”具体问题,又着眼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既切实改善乡村民生,又注重引导文化传承及文明教化。

二是,推进政策的有效衔接和科学转变。各行业部门要抓紧对现有扶贫政策进行梳理,适应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形势转变,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制度框架;促进特惠性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政策的转变,合理拓展部分扶贫政策惠及的对象范围,逐步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常规性社会保障措施;同时,均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避免“政策悬崖”问题的出现;加强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动态监测,强化就业帮扶举措,确保贫困劳动力充分就业。

三是,强化机制的组织保障和动员能力。继续落实五级书记的责任和保障,对标中央和省制定落实细则;建立市县领导联系、市县直单位帮扶、干部挂点协同推进的工作制度,完善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推进机制,确保短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起抓、长期治理相对贫困与乡村振兴齐推进;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继续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和主体作用,金融资金的引导协同作用和社会资金的参与补充作用,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确保资金投入与治理相对贫困,实现乡村振兴相匹配;借鉴并创新脱贫攻坚的资金筹措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扛杆作用,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村。

四是,统筹推进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升级。一方面,大力培育乡村产业集群。通过实行“链长制”,由县领导担任链长,制定“一链一策”,促进乡村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创建示范村,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微型经济圈;鼓励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特色餐饮等项目,培育乡村夜间经济、养老经济等新产业。另一方面,健全产业支撑体系。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行动,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土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扎实推进水利建设三年行动,抓好山塘整治和抗旱应急水源小型水库工程建设;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脐橙等产业运用;引导农户通过联户经营、联耕联种、组建合伙农场等方式联合开展生产,共同购置农机、农资和接受农业社会化服务,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同时,推进农村创新创业。设立乡村就业创业引导基金,扶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现有农业园区、产业基地等载体,搭建农村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业孵化平台;积极开发乡村水管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采取资产股份型、联合开发型、生产服务型等模式,大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如今的赣州,在跨越时空的苏区精神的引领下,多措并举,稳步前行,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