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十八洞村是一个收入水平低、生存环境差、产业发展落后、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堡垒不强的苗族聚居贫困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为十八洞村带回了精英,也带来了产业。十八洞村从原来“有女莫嫁十八洞”到“当农民就要到十八洞村”,成功摆脱了千年贫困,实现了从贫困村向小康村的转变、从思想观念落后村向“全国文明村”的转变、从产业空心村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的转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十八洞村同全国千千万万的脱贫村一样,要持续增强党建引领能力,保护并激发协同发展合力,健全产业发展服务体系,维护好产业发展利益分配共享机制,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策略实施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基层党建工作。2014年5月,十八洞村通过“双述双评”的方法,将敢闯敢干的年轻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来。不仅村两委一把手年富力强、具有创业精神和经营能力,十八洞村还建立了“十八洞村人才库”,把有思想、有理想、有能力、有卓识远见的年轻人纳入支部的培养范畴。应精准扶贫工作的现实需要,十八洞村党支部按照“组织全覆盖、服务功能突出、党员作用彰显”的原则,结合党员地域分布、兴趣特长、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等因素,把党支部的全部成员进行明确的任务分工。在党建引领农户方面,十八洞村探索出了“互助五兴”的党群融合组织模式。规范党员的学习教育活动,把常态化的思想政治学习和精准扶贫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以讲政治作为提升村两委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方式。
让“精准”落地生根。精准识别贫困对象。2014年,精准识别工作开始时,为防止出现“穷人落榜,富人上榜”,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研究制订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贫困户识别工作做法》,建立起规范化、程序化的识别机制,探索出“三榜三审七步九不准工作法”。
精准选择扶贫产业。十八洞村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没有跟风,不做面子工程,不追求短期效应,而是在正确识别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如何利用外部的支持将自身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且最大化地造福于全体村民。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十八洞村在实施精准扶贫的实践中,通过扶贫干部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零距离接触,切实了解村民到底需要什么,然后设计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实现扶贫供给与脱贫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
此外,精准改善基础设施;对接脱单需求;对接“知识技术”的需求,等一系列精准为民服务的举措都得到有效落实。
扶贫先扶志。十八洞村积极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挖掘扶志资源,逐步锻造“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十八洞精神。除此之外,在村中显要位置设立标牌,把激励个人奋斗的传统谚语、故事等写于其上。针对苗族村民讲名声、爱面子的文化心理,2016年,十八洞村开始探索实施“村民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模式,发挥传统道德在扶贫扶志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文化软影响的持续输入,十八洞村的村民的思想觉悟明显提高,奋斗精神被再次激活,村庄凝聚力得到提高,全体村民积极参与村庄志愿服务活动。
十八洞品牌产品
产业扶贫助力全面振兴。
——以无形资产培育村庄核心竞争力。十八洞村人多地少,地处偏僻,缺乏投资工业的基础。在律师的帮助下,十八洞村注册或是收回了35大类超过50个小类的“十八洞村”商标,保护了集体的无形资产,开始全力打造“十八洞”区域品牌,“十八洞”这个商标品牌从法律上、政治上和社会的认可度上越来越大之后,它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也日益扩大。
——“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新机制。十八洞村的贫困,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产业。所以,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在实践过程中,十八洞村的产业扶贫逐渐形成了“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新机制。
——参与式的共享经济。十八洞村的产业扶贫,在大胆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坚持村民共同参与和共享发展,很好地解决了市场化、行政化和公共化之间的矛盾,避免了利益分布不均导致的产业发展脆弱性问题。通过发展合作社经济运作模式,十八洞村先后组建了苗绣、猕猴桃、牧业等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立起乡村旅游的全民参与模式,注重全体村民的参与,全村共同受益。
三、十八洞村故事的隐喻
相对于全国12.8万个脱贫村及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讲,十八洞村的“以基层党建为抓手推动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政策机遇实现资源下移、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以益贫为导向的集体经济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值得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学习借鉴。
——十八洞村和千千万万个贫困村的巨变离不开党的领导。长期以来,十八洞村驻村工作队及村支两委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政一把手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和“五级书记抓扶贫”要求,把村级党建作为主攻方向,建设团结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制度优势,把党建引领贯穿始终,把制度机制落实到位,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十八洞村和千千万万个贫困村的巨变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政治优势,政治优势要通过制度建构、规则建构、有效执行,才能转换为治理效能。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集中有限资源,协同攻关。十八洞村的发展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离不开各级领导的辛苦付出,也离不开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
——十八洞村和千千万万个贫困村的巨变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扶贫对象主体作用,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依托与目标导向。十八洞村克服“等靠要”,激发贫困户的干劲和决心,树立想干事、主动干事的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结合实际情况,找到了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带动村民及贫困户积极搞发展、兴产业,最终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脱贫致富。
——十八洞村和千千万万个贫困村的巨变是外部帮扶与自我发展有效结合的典范。十八洞村有效整合外部帮扶资源,充分盘活特有民族文化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吸引适合本村发展实际的产业进驻,因地制宜地坚持“做产业、抓产业、兴产业”路子发展适合十八洞村的产业,通过村村联合,抱团发展,产业集聚,找准发展着力点,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产增收,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脱贫致富之路。
三、前景展望
一是,构建党的领导之下乡村有效治理格局。继续加大村级党组织建设,实施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将外部帮扶力量、企业、合作社、村民紧紧在党组织周围,形成了“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企业、合作社、村庄能人、村民参与其中”的“一核多元”村级治理体系,形成“党员干部引领、企业带村、村集体带村民、村民参与”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发展态势。
二是,以精准为理念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将外部帮扶和内生动力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加大外部帮扶的力度和强度,另一方面又要不断提升广大农村内生发展的能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和行动力,使外部帮扶和内生动力形成“双轮驱动”,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三是,聚焦问题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创新。2014年以来十八洞村在很多方面走在时代前列,在诸多领域走出了前无成熟经验借鉴、无成熟道路可循的改革创新之路。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准确抓住关键问题,借助外力积极研究思考把握问题,认真调研分析问题,寻找原因,探寻解决之道。
四是,弘扬民族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们仍需要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前无经验、具有挑战性、创新性的系统性课题,我们需要弘扬“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