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位于佛山高明的全球首座酱油酿造“灯塔工厂”依然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在鲜见工作人员的包装车间,AI精准灌嘴正以每秒14瓶的速度完成灌装;在线NIR光谱分析系统正在以秒级速度实时监测管道中的酱油品质;智能化的仓储系统以最快120秒的速度完成出仓指令……与此同时,每个动作的能耗数据都实时显示在海天中央控制室的屏幕上。
在近日公布的年度ESG报告中,这座全球酱油智能酿造的“最先进的工厂”凭借着严控能耗,又多了几重新身份:SGS的钻石级“零填埋认证”企业、无废工厂、节水标杆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荣誉背后,是中华百年老字号在探索“碳中和”路径时寻到的绿色密钥。
在线NIR光谱分析系统,以秒级速度实时监测管道中酱油品质
01 智能技术为节能“开处方”,AI冷冻机组降耗超20%
今年年初,中国酱油酿造行业迎来里程碑式的突破——拥有400年酿造历史的海天,凭借着超5项领先世界的智能酿造技术获评“灯塔工厂”,成为全球首家且唯一行业上榜企业。
相较于能源、汽车等高科技领域,中国酱油酿造的此次上榜更显含金量。一方面,在完全没有先例可借鉴的背景下,百年老字号企业不仅开创性地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跨越升级,还将技术做到世界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家老字号企业依托智能技术,构建了绿色智慧生态系统,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
以传统酱油酿造中的用冷能耗为例,为解决种曲、制曲、炒麦等多个传统工序中过度依赖人工、过量供冷等问题,海天利用智能技术为冷冻机组“开处方”,创新研发“AI冷冻机组”智控平台,利用数据监控和动态调优实现实时最佳节能效率。仅此一项,用电单耗下降了20%以上。
为降低水能源消耗,海天高明园区自建了一套智能水循环管理系统。2024年,该园区实现了96%的冷却水回用率,总回用水量达149万立方米——这个数字足够注满600多个标准游泳池。凭借着突出的节水成效,园区今年再度获评广东省“节水标杆企业”。
现如今,在海天旗下园区随处可见光伏发电屋顶;厂区内短途运输,无人驾驶小车用电运行;“黑灯仓库”,AGV自动导航小车自动搬运仓库中的货物,从入库到出库全面自动化……根据测算,海天过去一年的光伏发电量相当于16家中小型食品企业全年用电量。而且,光伏发电规模还在持续扩大,未来新能源有望进一步覆盖酱油酿造生产的全过程。
短途运输,无人小车用电运行
可以说,当“灯塔工厂”的评选标准不断升级时,海天以能源管理智能化、产业协同平台化的实践,重新定义了调味品行业的智造标杆。
02 全链条减碳 :总减碳量 = 3000辆家庭小车停开一年
作为能源需求密集企业,海天在改变传统生产模式的同时,还积极开展“碳足迹”管理,试图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寻找减碳空间。
根据年度数据,海天实施工艺优化、光伏发电、沼气回用、冷凝水回收等节能降碳措施共计161项,通过项目减碳量达21,013吨;光伏发电量1600万千瓦时,年复合增长率达114%;沼气回收利用量突破523.6万标立方米。据测算,总减碳量相当于3000辆普通家庭小汽车停开一年。
光伏发电量1600万千瓦时
海天还在包装细节里藏着“绿色小心思”。当不少同行专注包材成本时,海天已率先推动“轻量化设计”,2024年减少PET、PE、玻璃瓶、纸箱等包材总减重约1700吨;2022 年至今累计减少原生塑料超过5,400吨、玻璃超过4.9万吨,纸张超过1800吨。其中,通过创新推出“挤挤装”蚝油、黄豆酱产品,在改善用户体验的同时还减少了瓶内产品残留,减少对环境影响。包装升级背后,完成用户体验与环保价值的双重跃升。
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通过精细化分类管理和循环利用技术,海天将废弃物转化为生产系统的“造血干细胞”。2024年,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率高达99.59%。海天高明工厂更是将固废填埋转移率控制在99.89%以上,并因此获SGS钻石级“零填埋认证”,这也是固废处理领域的最高认可。目前,海天南宁工厂和高明工厂已经相继荣获当地“无废工厂”称号。
不仅如此,海天的碳足迹管理在不断突破企业边界。不仅在供应链领域创新了“厂中厂”模式,将包材运输距离压缩至极限;还联合供应商实施“箱箱共用”项目,通过大规格包装替代及回收机制减少年纸箱使用超18万个,累积的环保效益相当于为地球增添了一片小型森林。
在这场绿色革命中,中国酿造企业展现的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硬实力,更是商业模式进化的战略智慧。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海天已用“碳足迹”管理构建起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这种从酿造到智酿的蜕变,不仅让中华老字号焕发新生,更为中国制造征战全球市场提供了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