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宜昌新宜运机械有限公司用“专利+商业秘密”打包质押,成功通过银行审批获得1000万元贷款。“没想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商业秘密,真能变成真金白银。”负责人王天鹏笑着说,这笔钱让他们有能力加快新产线布局。

员工在生产车间现场作业图 通讯员曹峰艳 供图
这家位于宜昌市猇亭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注各类埋刮板输送机的研发与制造,技术是他们的命脉。
半年前,他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公司手握多项核心技术,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保护机制,商业秘密随时可能被模仿。
“我们就像抱着金砖在闹市行走,生怕被人抢了去。”王天鹏感慨,“商业秘密”四个字,听起来重要,做起来却一片茫然,“不是不想保护,是真不知道从哪下手。”
转机,来自一场座谈会。
10月中旬,猇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没有照本宣科地宣讲政策,反而带来了一套通俗易懂的“234”工作法——从商业秘密的范围、构成要件,到侵权认定、赔偿规则,再到“事前预防+事中管控+事后维权”全链条保护,一步步拆解,一步步传授。
更让王天鹏没想到的是,会后不久,一支由法律、技术专家组成的服务小队主动上门,帮他们梳理出完整的保密流程。
公司迅速建章立制,把核心技术一一标记、归档,像是给每项技术办了一张“身份证”;技术部门装上了加密软件,关键数据有了“电子卫士”;新员工入职第一课,就是保密培训。
最让王天鹏安心的,是背后那套“一键启动”的保障机制——一旦发现侵权线索,通过线上平台提交,多部门将联合响应,“就像有了24小时在线的守护者。”
“‘商业秘密’属于知识产权,是公司的无形资产。”在专家建议下,新宜运尝试将“专利+商业秘密”打包质押。没过多久,银行审批通过1000万元贷款。
“没想到,看不见的商业秘密,能变成真金白银。”王天鹏笑着说。这笔钱,让公司有能力加快新产线的布局,也让他们更有底气走“技术立企”之路。
截至目前,猇亭区已建成7个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站,13名跨领域专家奔走在企业一线,52家示范企业探索出可复制的保护模式。更令人期待的是,猇亭还与浙江宁波江北区携手,打破地域界限,共建跨省保护网络。(张泽牧 裴尧 曹峰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