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中秋假期,靖边波浪谷景区工作人员表演信天游。白凌燕 摄
当千年统万城的夯土城墙与3D科技碰撞,当赤色丹霞的自然奇观延伸出热气球观光新体验,当“靖边跑驴”的非遗鼓点融入乡村旅游日常……靖边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图景,正清晰浮现。
近年来,靖边县以文化为魂、旅游为脉,从守护文脉、升级体验到全域融合,在古老的三边大地上绘就出一幅“景城融合、居旅同乐”的生动画卷。“一路风景一路歌”的文旅新风采,正成为拉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守护千年文脉,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这座1600年前的‘白色都城’,是匈奴民族留在世间唯一的都城遗址……”站在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城墙下,景区讲解员指着斑驳城垣,向游客娓娓道来。毗邻遗址的博物馆内,3D投影正动态复原着都城的历史风貌,VR设备让游客沉浸式地体验着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碰撞交融。
靖边县坐拥962处文物点位、51处文物保护单位。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当地采取“规划+工程+科技”的综合保护举措,为统万城遗址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出台管理办法,实施了5项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并建成总规划面积42.6平方公里的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在保护体系建设方面,靖边县确立“核心引领+多点联动”的保护格局,以统万城为核心,整合小河会议旧址、杨桥畔汉代城址与墓群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构建历史文化展示体系,并通过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活动深化遗址价值研究,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针对境内长城遗址,该县还同步推进明长城围网工程前期工作,持续推进镇靖堡至龙洲堡段明长城保护修缮项目,落实长城保护“四个一”机制,通过定期巡查、环境清理、设施维护等措施,筑牢长城保护防线。
升级多元业态,让旅游体验“热”起来
走进靖边波浪谷景区,地平线以下的“地心丹霞”深邃幽静,地平线以上的“火焰丹霞”热烈奔放,依湖而立的“赤壁丹霞”温婉灵动。游客们在各具特色的景致间驻足流连,细细品味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
“如今游客的旅游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过去的‘走马观花’转向‘深度体验’,从‘一日游’扩展到‘多日停留’。”靖边波浪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总监辛晓介绍说。截至今年8月,景区已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旅游品质的提升的不只是数据,更是游客的满意度。
配套升级是体验优化的基础。目前,该县拥有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6家,串联起“丹霞+遗址+红色文化”核心旅游线路;建成5家星级酒店(客房3000余间)、26家旅行社,近50名专业导游与讲解员提供服务,有效解决了游客“住宿难、游览难”的问题,让“舒心游、放心游”成为靖边旅游的亮丽名片。
“以前担心玩得不透彻、住得不舒适,现在从入园导览到住宿安排整个流程都很顺畅,还能深入了解每个景点背后的故事。”来自成都的游客张丹的感慨,折射出当地从“单一观光”向“多元体验”的转型成效。
深化全域融合,让文旅产业“强”起来
“上午看统万城遗址,下午体验农耕乐趣,晚上赏‘靖边跑驴’……在靖边,一天能玩出多种花样。”来自西安的游客李女士的行程,正是靖边推动全域融合的缩影。
如今,靖边以“文化+旅游+N”为核心路径,将历史遗址、乡村资源、非遗传承等多元资源串珠成链,让“处处是风景、时时可旅游”逐渐成为现实。目前,全县有农家乐100余家,培育2个省级、3个市级旅游特色名镇,并通过举办乡村文旅活动和“戏曲进乡村”演出激活乡村文旅活力。
节庆活动成为引流消费的关键。今年8月,清爽榆林·阜美靖边”消费季通过文化展演、美食市集、文艺演出等吸引游客6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6亿元。商场、餐饮、文创销售额同比显著增长,形成“文旅带消费、消费促文旅”的良性循环。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靖边现有64项非遗(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5项),通过“展演进景区、活动融非遗”的模式,让国家级非遗“靖边跑驴”、省级非遗“信天游”“霸王鞭”等常态化走进景区、乡村。
“近年来,靖边县围绕历史、红色、自然三大板块,全域推进旅游产业发展。2024年,全县旅游人数突破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5亿元。”靖边县文旅局局长石建斌表示,下一步,靖边将围绕5A级景区创建、低空经济、房车营地、研学旅游等新业态,深化“文旅+”融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记者 赵娜 李小强 通讯员 白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