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小县大城:“万分之一”何以能

2025-09-17 10:42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袁震宇 吴帅帅 纪 航

暑期接近尾声时,浙南山区小城——丽水市云和县的童话小镇依然人头攒动:木玩体验馆里嬉戏打闹的孩子、城市会客厅里参观的游客、玩具超市中排长队选购的家长……一组画面构成山区小县生活的“夏日切面”。

面积98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3万,在数字意义上,云和县面积、人口数量可谓全国万分之一的样本。2001年,云和县委、县政府提出“小县大城”的发展战略。24年过去了,云和县城市化率从30%左右提升至74.48%。这座小城仍在探索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之路,实现产、城、人融合协调发展。

由聚向融:持续建设“小县大城”

傍晚时分,云和县大坪社区附近的高速桥下,社区边缘地带新建成的运动空间占地600多平方米,吸引不少居民锻炼。

大坪社区成立于2015年,是云和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经过多年搬迁建设,社区已集聚来自10余个山区乡镇的7000多名搬迁群众,各类公共配套服务这些年也不断健全完善。”大坪社区党委书记毛少岳说。

山地丘陵间仅有一个26平方公里的盆地,云和县与全国众多山区县一样,面临“穷在山上、困在路上、弱在散上”的共性难题。大坪社区是云和县破题探索的一个缩影。

早在2001年,云和针对山多地少、村多人散等实际情况,初步提出“小县大城”的发展战略,即通过做大做强县城以形成集聚经济与辐射带动效应,实现县域经济社会整体跨越式发展。

围绕人的集聚,20多年来,云和县持续推进“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大搬快治解危清零”“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累计完成4万余名农民的易地搬迁工作,实现近60%的农民下山转移、78%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云和县不断探索配套政策,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新市民融入。例如,让下山农民“带权进城”:即搬迁农民保留原有的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股权收益及相关涉农政策待遇。

李金龙原是云和县雾溪畲族乡西坑村村民,搬迁下山后,他享受购房补贴,购买了一套商品房,子女顺利在县城学校入学。

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教授张蔚文表示,要让发展要素、城市功能向县城集聚,必须提升县城“首位度”,特别是发展空间和资源有限的山区县,要以“大县城”带动城乡融合发展。

云和推动特色乡村旅游发展 徐昱 摄

以产兴城:多元产业积蓄发展动能

七巧板、八音盒、积木城堡……云和县木玩展示馆中,琳琅满目的木制玩具代表着这座小城的产业名片:从20世纪70年代杂木加工起步,云和县逐渐发展形成木制玩具特色产业,目前全球木玩市场占比达40%左右。

云和1000多家木制玩具企业,其中80%由下山农民创办,这些企业又进一步解决了70%下山农民的就业问题。云和县玩具业协会名誉会长廖复新说:“这些年云和进一步打造品牌、培育自有IP,深挖木玩行业的文化价值,把‘小玩具’做成‘大文化’。”

除了传统特色产业,一批“小而美”的科技型企业也在山区县孕育成长。浙江兴昌轴承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自动化生产设备24小时不停运转,一颗颗直径大小不一的钢球在生产线上滚动。

公司总经理谢伍富说,创业30余年,企业一直专注在“山坳坳”里做钢球。如今,公司产品已在高转速、高载荷、低噪音等细分钢球领域,确立了市场份额的领先地位,企业也于2021年获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云和县县长周鸿飞说,以木玩产业为基础,云和县根据自身特点,稳步推动产业能级提升,包括引入一批晶圆制造、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项目;同时,加大对农业、文旅等富民产业的引导培育,以产业为新型城镇化夯实基础、积聚动能。

云和县一家工厂的工人在组装木制玩具 徐昱 摄

共同富裕:迈向均衡普惠新阶段

云和县石塘镇西北部的长汀村因为一条藏在群山中、长度近千米的白沙滩被游客持续追捧。从2016年走红至今,这条沙滩一直是云和热门“打卡地”。

长汀村党支部书记蓝克明说,以前出门只能靠摆渡,10年前,景区完成整体开发,得益于云和县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景区人流一直保持高位。“10年来,村年人均收入从1.42万元提升到4.2万元,人口也从原来的80%外出到现在80%回乡创业。”

“进得了城”也“回得了乡”。长汀村村民的往来选择折射出云和新型城镇化道路下城乡融合的生动实践。

空闲农房“二次创业”,昔日猪圈变茶室、牛栏变咖啡厅、老房子变高端民宿……近年来,云和以云和梯田、安溪畲乡、坑根石寨为代表的文旅产业,不仅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云和县委书记李忠伟说,近年来,云和提出打造全国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共富样板,既要“强城”也要“兴村”还要推动“融合”,尤其着力提升偏远农村公共服务均衡性、普惠性。

在云和县,“智慧流动医院”以诊疗车的模式,定期向偏远山区群众提供巡回诊疗服务,变“群众出山”为“服务进山”。包括医疗服务在内,2021年起,云和县逐步构建起“助医、助行、助餐、助购、助销、助急、助洁、助业、助乐、助学”等“十助”体系,并尽可能将服务集成至“流动便民共富车”。

截至目前,云和县累计开通“流动便民共富车”76辆,实现69个行政村全覆盖,并不断向自然村延伸,提供暖心餐服务6万余人次,帮助山区群众销售农产品2940万元,爱心助行服务里程5万余公里,开展巡回诊疗服务1.2万人次。

编辑:张曦

责任编辑:王亚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