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严芳婷)清晨的江夏区锦绣村,村支部书记刘兵站在正在兴建的美食小镇施工地,兴奋地拍着逐渐成型的民房。这片曾撂荒多年的岗地,即将变身国风美食老码头,于五一假期向游客开放。
“这个项目成了,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100余万元。”他黝黑的脸上漾着笑。
近年来,武汉立足农村资源禀赋,运用市场化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在全国首创“国企联村”行动,引导24家国有企业、34家优质民企结对105个农村联合党委,形成一批特色种植、民宿旅游等产业项目。鼓励组建“强村公司”,引进乡村运营师团队、职业经理人等能人团队,因地制宜找准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方向,有效带动村民致富。
引进“职业经理人”打造美食小镇
“江夏里·武汉老码头项目要赶在五一假期前开业,近几月,我们加班加点赶工期。人虽然累,但心里乐呵。”3月以来,江夏区五里街锦绣村村支部书记刘兵每天扎在工地里,看着从荒地中拔地而起的国风美食码头,心情大好。
锦绣村背靠水库,山水资源丰富。过去,村里一直靠着农业创收,可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农业收入愈来愈微薄。近几年,眼看着很多文旅乡村发展得有模有样,村里也动了转型发展的心思。
“我们村有农家资源,也有发展资金,可村民们都不懂经营,不敢轻易开发项目。”刘兵坦言。
因着城市更新扩张,锦绣村拆迁征地分得2000余万,可这笔资金多年闲置在账户。“村民大多都搬进了还建房,很多民房和土地也荒置了。”刘兵说。
为了盘活闲置资产,找到转型发展新路子,刘兵和村两委成员多次赴外地调研项目,偶然一次,通过村里能人,来到湖南省湘江里·老渔村项目考察。
这里乡村资源景观与锦绣村相似,湘江里项目建成后,假期单日稳定接待客流万余人次,当年就收回3000万投资成本,次年营业额过亿元。
看准项目,刘兵“三顾茅庐”,终于引进湘江里项目运营方湖南省有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来操刀运营,并取名江夏里·武汉老码头。
江夏里占地面积达110亩,改造建设房屋30余栋,深入挖掘武汉码头文化,打造武汉特色国风美食码头,设计包括“三街、二码、一演台”“多宴、多宿、多美铺”在内的综合美食体验场景。项目将于五一假期对外开放。
“项目由村里成立‘强村公司’,和街道共同出资建设,有里文化团队作为‘职业经理人’来运营,未来收入按利润高低,阶梯式分红。”刘兵说,“该项目投入运营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100余万元。”
“我们派来了180余名运营团队成员,所有美食店都将采取直营模式,有信心将江夏里项目打造成武汉乡村文旅地标。”有里文化旅游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抱团成片”共建研学示范项目
“今年项目即将启动建设,建成后将成为省内最大的研学教育基地,可同时容纳5600余名师生食宿。”江夏区乌龙泉街道新农村村党总支书记王辉,展示着湖北知辛农场教育营地规划图,畅想未来。
过去,新农村村靠着茶园等农业,一年村集体收入仅10余万元,很多村民纷纷将土地流转后外出务工。
2020年,乌龙泉街牵头组建五村联盟,成立了“强村公司”——武汉茗泉谷实业有限公司,与村干部、企业家一起挖掘和整合本地农文旅资源。
“强村公司”成立以来,以村庄规划编制为契机,调整释放连片建设用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路径,争取到江夏区首例“点状供地”84亩。公司联合湖北知辛教育集团共同打造集茶叶研学、体验、现代化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学基地,变“沉睡土地”为“增收宝地”。
“知辛营地拟投资11.68亿元,将建设农耕劳作区、生活实践区、生命安全区、国防教育区、科学探究区、红色传承区等八大特色实践活动园区。”王辉介绍。
目前,依托武汉茗泉谷实业有限公司,周边村湾中70多个村民实现就业,村民年人均增收近4万元。“项目引进也带动土地租金上涨,村集体收入实现翻番。”
为了实现抱团发展,公司在片区布点配套研学基地,提升周边30平方公里农旅项目接待能力、留客能力,引导做优周边五村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村内还将建设民宿、餐饮等配套,预计到明年‘强村公司’年营收可达200万元。”王辉笑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