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庄街道的烟火街巷里,北京大碗居的经理王虎城总穿着西服穿梭在餐厅的各区域热情的给客人打招呼,手腕上的疤痕若隐若现——那是2021年他为14岁白血病患儿捐献造血干细胞时,留置针反复穿刺留下的印记。这位80后餐饮人用15年时间,从无偿献血6000毫升的“热血达人”,成为两次踏上生命接力赛道的“造血干细胞守护者”。
2006年夏夜,王虎城在出租屋看到白血病纪录片,患儿的病痛与父母的无助深深刺痛了他。“我能做什么?”三个月后,他在街头献血车第一次伸出手臂,得知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白血病患者的希望,当即加入中华骨髓库。
此后13年,他换过三份工作,搬家七次,始终带着那张泛黄的登记卡。同事笑他“献血成瘾”,他却把每次献血当作与生命的约定。2019年春夜,骨髓库来电告知初配成功,他握着电话的手颤抖:“等了这么久,终于有机会了。”
第一次配型的喜悦仅持续两周。当王虎城推掉加班准备检测时,患者因病情恶化离世。“那天我在楼下坐了很久,觉得像错过了重要的约定。”他默默将遗憾埋在心底,继续等待下一次机会。
2021年11月月,骨髓库再次来电:14岁男孩急重型白血病,配型全合。这次他选择隐瞒家属,对妻子说“外出培训”,悄悄从餐厅办理了停薪留职。他清楚,非血缘配型成功率仅十万分之一,不能有丝毫耽搁。捐献前两周,王虎城住进医院,每天注射动员剂,骨痛与乏力席卷全身,却在电话里对家人报平安。
2022年3月18日手术当天,粗大的针头扎进双臂,血液流入分离机,他盯着时钟默念:“14岁,和我侄子一样大,一定要挺住。”四个半小时的采集,他看着医护人员捧走装有造血干细胞的保温箱,终于松了口气。直到这时,他才给妻子发去消息:“对不起,我在救人。”不久后,骨髓库传来短信:“移植顺利,孩子说谢谢叔叔。”
如今回到餐厅,王虎城的西服下多了枚银色捐献者徽章。他抽屉里珍藏着患儿家属的手绘卡片:两个牵着手的小人旁写着“虎城叔叔的血会发光”。同事们发现,他总对新员工说:“服务是添温暖,献血是续生命,都是好事。”
15年献血量相当于全身血液换了1.5次,王虎城用平凡的坚守书写大爱。在方庄的人来人往中,这个普通餐饮人证明:当爱成为习惯,再平凡的人生也能成为他人生命里的星光。正如他所说:“有人等着救命时,伸手就是最好的答案。”(北京市丰台区文明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