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红门街道,提起北京华生康复医院的张熙凯,患者们会想起他蹲身为残障人士调整轮椅的温柔,同事们记得他暴雨夜冒雨排查安全隐患的身影,社区工作者难忘他带着团队在核酸检测点坚守到凌晨的模样。这位83年出生的医院董事长,用近二十年深耕医疗行业,将“有温度的康复服务”刻进医院的每个角落。
抗疫一线:用担当筑起健康防线
2022年除夕前的深夜,气温跌破零下十度,张熙凯的羽绒服还带着户外的寒气,就钻进了社区疫苗接种点的临时帐篷。一位坐轮椅的老人犹豫着卷起袖子,他立刻半蹲在地稳住轮椅:“大爷您放心,咱们慢一点,我扶着您。”指尖触到老人冰凉的胳膊,他又转身让护士先焐热疫苗注射器——这个细节,让在场的居民记了很久。
疫情三年,他的手机成了24小时在线的“防疫热线”。得知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无法下楼做核酸,他带着医护团队背着检测设备爬六楼,敲门时还特意把采样管焐在掌心;为了让上班族能在下班后接种疫苗,他把接种点开放时间延长到晚上九点,自己则守在现场协调物资,直到最后一位居民离开。后疫情时代,他带着团队把诊室“搬”进社区广场,支起遮阳棚为老人做康复理疗,蹲在地上给带孩子的妈妈讲解儿童保健知识,累计为1684位居民送去家门口的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不是冷冰冰的技术,是要让人感受到温度的。”他常说。
深耕康复:让每个生命重焕尊严
在华生康复医院的康复训练室,脑卒中患者王大姐正抓着康复器械练习站立,她指着墙上的锦旗说:“是张院长的‘临康一体化’,让我重新学会走路。”作为管理者,张熙凯最在意的不是设备有多先进,而是患者能否在这里找回生活的尊严。
他首创“临床康复早期介入”模式,让住院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第一天就能得到康复师的评估和指导。一位因车祸截瘫的患者曾绝望地拒绝治疗,他亲自推着患者走进康复游戏室,看着孩子在沙盘里堆出“爸爸回家”的场景,轻声说:“我们一起试试,让你能陪孩子搭积木。”此后三个月,他每周参与治疗方案讨论,当患者终于用颤抖的手握住儿子递来的积木时,他偷偷背过身去抹了抹眼睛。
针对自闭症儿童,他引入国际前沿干预技术,在医院角落布置了充满卡通元素的训练室,自己跟着专家学习行为分析课程,观察每个孩子对颜色、声音的反应。有位妈妈发现,向来抗拒陌生人的孩子,竟会主动牵起张熙凯的手走向沙盘——这份信任,源自他无数次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交流的细节。
安全为基:把责任融进每个细节
走进华生医院的安全监控室,24小时运转的屏幕上,药库、消防通道等重点区域被红色方框特别标注。作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组长,张熙凯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一本翻旧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着每个科室的风险点:“三楼康复区走廊拐角灯光明暗差30勒克斯,需加装感应灯”“毒麻药品柜双锁钥匙需分两人保管,早八点晚十点核对登记”。
他主导的安全培训从不含糊。70余场培训里,他坚持让新员工在模拟火灾现场亲手使用灭火器,自己扮演“受伤患者”检验应急流程;39场应急演练中,暴雨夜的排水系统排查、冬季的用电安全检查,他必定亲自到场。有次深夜突降暴雨,后勤人员发现他光着脚站在地下室,徒手清理排水沟的杂物,湿透的衬衫贴在背上,却笑着说:“设备没事就好,患者睡得安稳最重要。”
在张熙凯的办公室,“悖医德虽利多而不往,精医术再艰辛也甘为”的书法格外醒目。从抗疫一线的“冲锋者”到康复医学的“深耕者”,他用行动诠释着基层医疗工作者的初心——让每个走进医院的人,都能在专业与温度中,重拾起对生活的希望。当暮色中的医院亮起暖黄色的灯光,他又走向病房,去看看那位刚做完康复训练的老人,就像无数个平凡的日夜一样,用脚步丈量着医者与患者之间最温暖的距离。(北京市丰台区文明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