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黑龙江省农科院:“科技包联+增粮示范”双轮驱动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2025-04-09 09:02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4月8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2025年度院地共建科技包联专家服务团暨科技增粮先锋队出征仪式在哈尔滨举行。会议全面部署新一年农业科技攻坚任务,通过构建"专家包联到县、技术服务到田、成果转化到户"的科技包联体系,集成推广"百项技术、千个基地、万名人才"的增粮示范模式,锚定全省“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目标,形成“科技包联全覆盖、增粮示范再升级”的院地合作格局,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近年来,为深入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省农科院不断创新科技服务模式。2024年,组建18个分院(所)、212名科研专家构成的13个科技包联技术指导组,覆盖全省13个地(市)。通过“一院牵头、多院参与”服务模式,在春种、夏管、秋收关键农时开展技术指导632次,服务农户7796人次;针对6月极端天气的不利影响,组织508人次专家赴454个乡镇开展537次减灾技术指导,拍摄80余部抗灾短视频通过新媒体传播,为粮食稳产提供应急保障。同时,省农科院在全省30个实施地(市)实施科技增粮工程,建设130个百亩攻关田、134个千亩示范方、7个万亩创建片,大豆、水稻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超68%,科技增粮工程成效显著。其中,“绥农34”大豆实现亩产311.6公斤,“松粳60”耐盐碱水稻亩产达534.2公斤。全年开展技术指导1247次,培训农户1.8万人次,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科技增粮模式。

2025年,省农科院将进一步升级科技服务工作机制,构建“1+1+N”的院地合作模式,采取“一地一策一方案”“一责一效一成果”的工作方式,“聚合N个团队力量、服务N个产业发展、打造N个创新模式”。计划推广百项先进技术品种、建设千个示范基地、培育万名乡村振兴人才。通过实施“三个一批”发展路径,着力打造推广人才队伍、技术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三大支撑体系,组建28个分院(所)牵头的13个科技包联服务团,形成覆盖全省的科技服务网络。

省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宇辉表示,将重点推进五项机制,即实施精准攻关,破解品种应用与技术指导难题;13支科技服务团即日进驻生产一线,开展全流程技术服务;推动良种、良法、良机、良田“四良融合”,建设智能农机应用场景;发展沙棘、紫苏等特色产业,突破农产品保鲜与预制食品加工技术;通过“流动课堂”培育万名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和基层农技骨干。

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院长丁俊杰表示,要让示范田成为农民看得见的教科书。克东县大海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邹德海、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副镇长徐海庆代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言时均承诺,将全力配合科技服务工作。会议还表彰了2024年度先进集体和个人,并为13个科技包联服务团授旗。

随着13面科技服务旗帜的传递,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工作者将全面投入春耕生产,为实现2025年粮食产能提升目标提供坚实科技支撑。(图片:付瑞)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