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浩荡,昼夜不息。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重庆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进实施《美丽重庆建设行动计划》,完善以治水治气为牵引的“九治”污染防治攻坚体系,聚力打造标志性成果,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一体推进“九治” 攻坚
山城气质更佳、颜值更高
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核心要义是“美丽”,关键是“先行”。
2019年,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工作。2022年,重庆全域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截至目前,长江、乌江、嘉陵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率达98%。
2024年,重庆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系统推进“治气”攻坚战的行动措施,狠抓重点区域“治气”攻坚战,全力守护美丽蓝天。
2019年重庆中心城区纳入全国“无废城市”试点,2022年重庆提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全国领先的目标任务,2024年制定重庆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评估指南,建立“无废指数”指标体系,实行赛马比拼建成3500余个“无废城市细胞”。
同时,重庆还在全国率先推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程度分级和用途分类管理,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在全国首创土壤污染调查名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重庆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攻坚,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已连续8年保持Ⅱ类,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稳定在325天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性和坚韧性不断增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气质更佳、颜值更高。
降碳减污 扩绿增长
绿色低碳发展更强劲
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实践路径是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重庆严守生态环境准入关口,2024年3月在全国率先发布动态更新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分类划定818个环境管控单元,上线“建设项目选线选址环境准入自助查询系统”APP3.0版本,打造项目选址到环评机构查询再到环评手续办理的全过程智慧化应用场景,实行豁免环评管理、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管理的行业类别数量排全国第一。
同时,聚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启动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3.0,截至2024年9月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新能源汽车产量59.4万辆、同比增长130.7%。
既要产业向“绿”,也要生产向“绿”。重庆聚焦工业园区循环化和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组织潼南区、涪陵高新区、九龙坡西彭工业园区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国家试点,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绿色园区16个。重庆在全国碳市场履约率首次达100%,重庆碳市场碳价升幅排全国8个试点碳市场第1、累计交易5299万吨。
数智赋能“治污”
生态环境有“智”更有“质”
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数智赋能”是重要支撑。
重庆以数字化技术、思维、手段,迭代升级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治—制—智”提升转变,开发出巴渝治水应用系统,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通过建立水环境问题“发现-交办-整改-销号”闭环管理机制,形成市、区、乡镇三级上下联动,实现污染问题“一键交办”,24小时处置应答,48小时自动督办。
不只是“巴渝治水”,在重庆,依托“环保天眼”“环保大脑”,通过各类监测站、微站等,做到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监测指数超标及时预警、突发环境污染自动报警,实现对环境污染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如今,重庆以改革创新的方法强化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发挥数字重庆建设牵引生态治理领域变革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数字生态环保体系构架,夯实生态环境数据底座,打造数字生态环保大脑,构建多跨协同、量化闭环、系统集成的美丽重庆数字化治理体系,不断推进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陈娟 程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