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山水口袋公园
重庆市江北区城市管理局(以下简称“江北城管局”)以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为主线,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创新“一路三清”工作机制,通过“一马三驹”模式推动工作力量下沉、开展“城管进社区”行动延伸服务触角、特色治理手段重塑城市空间新貌等措施,为城市管理注入新活力,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度。
“一马三驹”推动工作力量下沉,筑牢城市治理根基
江北城管局创新“一路三清”工作机制,以“1234”的工作方式探索城市治理有效途径。其中,“1”是以一路作为城市治理最小单元,坚持群众路线,传承“三问于民”工作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2”是两个工作延伸,包括城市管理规范标准进社区和政府服务进社区,收集转办多领域公共服务内容;“3”为三个工作目标,即门店情况清楚、路面环境清洁、立面空间清爽;“4”是四个工作机制,涵盖党建引领、包段负责、执法牵头、责任共担,提升治理效能。
在“一路三清”工作机制下,江北城管局结合社会治理“老马工作法”,由局党委领导挂帅谋划,将辖区内的直管道路划分为8个片区路段、48个基础网格,并以各基层支部书记作为行业负责人,开创由城管队员担任路段长,市政(照明)、绿化、环卫3方面人员为管理员的“一马三驹”工作模式。
红盛路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外的盲道地砖损坏,影响市民通行。大石坝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人员欧洋发现情况后,立即在“一路三清红盛路试点工作组”微信群内向市政设施管理人员反映,不到24小时,该路段的地砖便修补完成。
据了解,这是大石坝街道落实“一马三驹”工作机制牵头组建的工作微信群。群内不仅有市政设施管理人员,还有社区网格员、环卫作业公司管理员及作业人员、应急办工作人员、交巡警、消防部门工作人员、水电气公司管理员、商户志愿者等。
“通过运行‘一马三驹’工作模式,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处理路段内的各项事务,切实改变以往各行其政、缺乏统一协调的局面,让我们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巨大提升。”欧洋说,以前发现此类问题,需要向街道的执法大队上报或通过反馈给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进行作业调配,现在通过工作群直接联系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拍照录像让其对现场情况一目了然,更快捷地进行调配处理。
此外,为解决行业各自为政、配合不力的问题,江北区城管局还建立“一考三用”工作机制。针对在职在编人员,考评结果关乎评先评优、职级晋升;临聘人员的考评影响岗位绩效发放和合同期满续聘;作业公司的考评则作为管护经费拨付和合同执行延续的依据。在考核驱动下,各路段建立起日碰头、周分析、月上报制度,积极配合处理问题,各路段日均解决问题超50个,及时处置率达99%,群众满意度达98.71%。
城管进社区,聚焦民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社区是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主战场”。为充分发挥社区基层治理前哨探头功能作用,聚焦群众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问题,江北区按照全市“城管进社区”工作部署,结合江北区城市管理“一路三清”工作机制,建立“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通过多跨协同、综合治理,切实解决辖区居民群众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
据统计,江北区已在辖内100个社区全覆盖开展“城管进社区”行动,以“三问于民”等方式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凝聚部门、社区、物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城市治理。
东方家园小区是一个封闭式的老旧物业小区,一直以来,社区接到居民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停车难的问题。目前,小区室内和室外一共有600多个停车位,但根据前期社区摸底,小区内大约有1800余辆车,仅小区停车位缺口就约有1200个。
“由于小区修建年代久远,当初开发商也没有规划更多的停车位,乱停车现象非常严重,经常堵塞消防通道,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业主矛盾也日渐增加。”东方家园社区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缓解小区业主停车难的问题,东方家园社区向辖区路段长反映了该问题。经实地走访,工作人员发现渝澳大桥引桥桥下有一片近3000平方米的闲置空地,地权属于华葡桥梁公司。街道将这一情况及时向上反映后,江北城管局牵头实地调研,并积极组织协调华葡桥梁公司、交通部门,以及负责后期运营的第三方,在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东方家园社区也通过召开居民院坝会以及入户等形式征求业主和居住本小区“两代表一委员”意见。
停车场于2024年4月份动工,7月底建成,通过环境整治建设小微停车泊位91个,其中120kw直流双枪充电桩18台,充电车位36个,普通停车位55个,换电站2座,储能站一座,有效缓解小区内及周边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
据悉,“城管进社区”行动已累计改造人行道路2000余平方米、车行道1.2万平方米,建设小微停车场21个、1600余个车位,联系企业事业单位开展错时停车,开放共享停车位3000余个;增设路灯45盏、消除暗盲区3000余平方米。
特色治理点亮城市角落,重塑空间活力新貌
位于江北区北滨一路高架桥下的N37桥角角夜光营地里传出动感十足的音乐旋律。身着时髦的年轻人骑着摩托车、驾着轿车陆续抵达,共赴一场活力四射、充满律动的特色演艺活动——野歌会,大家在音乐中尽情释放,桥下、嘉陵江、音乐……共同组合构成了一种奇特体验。
2024年4月,在夜光营地的第一场野歌会吸引了近700人,登上了抖音和微博的热搜,后来每一场都持续在1000人以上。
过去的桥下空地有时用于停放车辆、栽种绿植,更多时候,它们被“荒”着,规划学界称之为城市“剩余空间”或“灰空间”。针对这类现象,江北城管局深入实施小微空间治理,对长达12公里的北滨路桥下空间进行文体改造,打造特色文化空间,建成N37桥角角夜光营地、巴人汲水公园等文体项目,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米,为群众提供野歌会场、飞盘场、羽毛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等活动场地。
同时,还有一大批老街巷、老厂区、老旧社区变身旅游“打卡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催生出新风景,焕发出新生机,北仓文创街区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北仓里毗邻观音桥商圈,改造前是一个基础设施老化、外立面破损、环境卫生恶劣的老旧小区。江北城管局发挥“一路三清”的多跨协同机制,改造路面和房屋外立面13万平方米。
社区品质提升后,北仓里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低廉的房屋租金吸引了部分年轻创客群体来此开店创业。“一路三清”路段长主动对接文创门店和社区居民,征集他们对住宅社区引入商业的意见,以及商业化带来的问题。通过与群众紧密联系,收集到餐饮油脂堵塞下水管网、社区文创景观引流不足、部分区域存在安盲区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江北城管局带头新增划线停车位70余个、建设20余处“一米”乐园和“口袋公园”,新建公共厕所1个、垃圾分类收运点2个、增设集照明、商铺指引多功能杆40根。同时,协调江北区固废运输公司进社区、入楼栋帮助指导收集废弃油脂和厨余垃圾,工作人员上门协助线上办理店招备案、水电气开通、营业执照等政务事项,并协调限时外摆、噪声、光污染等扰民问题。
“北仓里环境日美日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累计吸引落户市场主体150家,创造就业岗位1000余个,逐渐形成了具有‘市井味、烟火气、人文范’的商住友好街区。2024年国庆累计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全年预计实现文商旅综合产值2亿元。”江北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马兵 石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