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擦亮治理品牌 绘就和美新画卷

2024-12-31 17:03
来源:半月谈网

静观镇吉安村以“共建和美乡村,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开展第七期“静观夜话”活动

近年来,重庆北碚积极打造乡村治理品牌,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各镇街结合自身特色,形成“静观夜话”“施家大姐”等子品牌,打造区级“缙云会堂”品牌,开创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累计创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市级乡村治理示范镇2个、示范村6个。

10月11日,中华村开展“城乡齐聚共敬老,重阳佳节忆乡情”重阳节敬老活动

“静观夜话”助力村庄发展

谈谈家长里短,讨论村庄发展,宣讲国家政策,为村民答疑解惑……近年来,北碚区静观镇不定期开展“静观夜话”活动,政府工作人员、村干部、社会人士、大学生志愿者进乡村、进院坝,与村民共聚一堂话发展。

在中华村,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村干部、大学生志愿者与村民们围圈而坐,畅谈乡村发展和院落治理;在王朴村,村民们以“共话红色故事,传承英雄精神”为主题,重温革命烈士王朴“毁家纾难兴义学、千金散尽助革命”的故事;在素心村,村民们以“走进乡村,唱响生命里的一首歌”为主题,献唱他们生命中印象深刻的歌曲,讲述歌声背后的故事。

北碚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静观夜话”由北碚区静观镇人民政府和西南大学共同主办,由王朴村、塔坪村、素心村和中华村等村承办,每场活动时长1小时左右,围绕政策宣传、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干部群众围圈而坐,促膝谈心,传递基层群众心声,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激发村庄发展内生动力。

7 月26日,静观镇万全村以“聚力村庄环境整治,共创巴渝和美乡村”为主题,开展第五期静观夜话活动

“施家大姐”挖掘村民力量

“我是土生土长的施家梁人,邻里乡亲我都熟悉,他们有困难有纠纷,我一定要上前帮一把,大家也愿意听我劝。”今年72岁的陈尊珠身板笔直、仪态大方,说话中气十足,她就是“施家大姐”。

“施家大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热心肠。北碚区施家梁镇积极挖掘村民力量,通过建章立制、奖惩有别、定期培训等,建立了一支以55-75岁年龄段热心阿姨为主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她们的名字就叫“施家大姐”。

“施家大姐”们每周例行召开会议商讨,定期清洁美化村庄、改造闲置土地、帮扶困难群众、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村里有很多年龄大、行动不便、生活难以自理的空巢老人,“施家大姐”们每周会轮流上门帮忙收拾屋子,顺带再送一点生活日用品。

在村党组织、社工的带领下,“施家大姐”们参与了不少乡村治理事务,在推动文明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工作中发挥了楷模榜样作用。今年来,“施家大姐”已帮扶困难群众30余人,协调处理邻里矛盾纠纷7件,定期开展文化活动27次。

9 月15日,静观镇素心村开展“互帮互助打糍粑”活动

三种模式擦亮区级品牌

“静观夜话”和“施家大姐”只是一个缩影。各镇街结合自身特色形成乡村治理子品牌,不断充实北碚区级“缙云会堂”品牌内涵。

在打造乡村治理品牌方面,北碚区还因地制宜,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探索三种模式,持续下“绣花”功夫,构建“1+4+N+3”乡村善治新格局。

探索“青老共治”模式,依托西南大学等高校,聚焦乡村治理缺人手、社会实践缺场景的问题,北碚区深化校地合作,健全完善校地“订单式”常态化服务模式。按照服务时长、参与深度为学生颁发荣誉村民证书,推动乡村治理与高校育人“双向奔赴”。2023年6月至今,参与学生600余人次,村民400余人次。

探索“村企共治”模式。与电力公司、移动通讯企业合作,村民的积分不仅能兑换生活必需品、文化娱乐用品等,还能转化为“定期上门用电安全检查”“免费电路维修”等入户服务以及“流量、话费、购机券”等权能,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探索“乡邻共治”模式。整合乡村内部力量,充分发挥党员、村民代表、乡村能人等群体的带动作用,将内生资源转化为治理资源,同时引导乡村能人发挥技能、渠道、资金等优势,推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公共服务提升。

通过深入推广区级“缙云会堂”乡村治理品牌,充分运用积分制、清单制,北碚区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走上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善治之路。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