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议事协商”助力产业振兴

2024-12-31 16:39
来源:半月谈网

2024年8月 恒合土家族乡石坪村丰收时节,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近年来,重庆市黔江区太极镇李子村通过常态化议事协商,实现多方共赢,不仅有效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地撂荒问题,还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步协商:解决土地流转后的撂荒欠租难题

2015年,李子村土地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用于种植黄竹草。因经营不善,老板数年未向村民支付土地流转租金,田地杂草丛生,有的甚至长出树木,恢复难度大。村民们渴望实现土地价值,增加收入。

为回应村民期盼,李子村党总支将“切实解决土地撂荒,增加群众收入”确定为2023年议事协商主题,积极谋划李子村产业发展之路。

村党总支与群众代表、农业专家、老党员、老干部、产业大户等经过反复讨论商议,一致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通过村集体流转土地发展蚕桑产业,由村级经济合作组织进行统一经营管理。为确保方案的可行性,流转费从原来的500元一亩调整为300元一亩。

3月,村党总支组织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部分村民代表等分组召开座谈会,开展民主协商。4月,村党总支召开群众代表大会,邀请区镇两级代表共15人旁听,通过集体表决,最终确定方案。

“方案切实考虑了村民的利益,大家都很满意,也从中感受到了咱们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一位村民代表说。

村民在采摘猕猴桃

第二步协商:激发积极性

没想到,土地流转后,随着各项工作逐步推进,系列问题涌现。比如,有的蚕农缺乏积极性,出工不出力;有的蚕农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在实际操作中不得要领,工作效率低。对此,村党总支深入田间地头与蚕农们交谈,详细了解实际困难和问题。此后,村党总支查阅相关资料,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提出将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工天制”变为“工序承包制”,并加强技术指导。

村民捧起采摘下来油茶果

以除草为例,精心除去一亩杂草大约需要四个“工天”,村集体将其调整为“每亩除草支付 400元”,验收合格后即可付款。如此一来,村民能更加灵活地安排时间,利用劳作之余或者趁早晚天气凉快时完成任务。

为更好激发蚕农积极性,村级合作组织与蚕农进一步协商:每养一张蚕子,给予500元工资,若产量每超出乡镇当期平均数5%,则每一张奖励100元;反之,若低于当期平均数5%,则每一张减少100元工资。

李子村5组蚕农汪冬梅说:“换成承包制后,我早上4点起来趁凉快喂蚕后,6点多就能回家,下午5点半再来工作,节余时间自由安排,如果有时间打桑叶,工资更高。今年春季,我精心饲养了10张蚕,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了很多,还得了1000元奖励。”

村民展示茶叶

第三步协商:合理分配集体收入

撂荒地流转种植桑树后,村民就近务工,土地流转租金和劳务输出人均收入达1万元以上,连续两年发展蚕桑产业,还给村集体带来超过10万元的年均纯收入。

来之不易的村集体收入如何分配?村里再次展开深入协商,最终达成如下分配方案:纯收益的50%用于次年再生产,确保产业不断壮大;20%用于村级合作组织管理费用,以便管理人员更好组织生产、拓展市场、提升技术水平;20%用于土地承包原户主的分红,增强其归属感和责任感;最后10%用于公益事业,关爱留守儿童和老年人。

小学生在表演武术

太极镇党委副书记孙文锦说,通过议事协商,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实现多方共赢。如今,李子村打造的一河两岸蚕桑产业园,300余亩桑树郁郁葱葱,已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此外,村里还新建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标准化养蚕大棚,致力于打造蚕桑小镇,实现产业振兴。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