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邻封镇乡村景象
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的重大任务,也是重庆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融合牵引乡村振兴潜力巨大。针对当前乡村面临的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等痛点难点问题,重庆市在2024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以数字赋能和“大综合一体化”为突破口,紧扣“把农民组织起来”这个关键,坚持德治法治自治智治“四治融合”,践行共建共治共富共享理念,扎实推进落实乡村治理新手段新机制新平台,确保农民在乡村振兴中获得感满满。
夕阳下的重庆新农村油菜花田
清晨阳光下的重庆村庄
德治教化,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
近年来,重庆市出台加强德治和法治工作实施意见,利用各类教育实践实训基地、乡村振兴讲习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深化“孝善立德”“家风润万家”等活动,并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通过细化“六有”标准和积分细则,实现村级事务标准化、具体化,让乡村治理工作可量化、有抓手,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明确积分运用和红黑榜,把一家一户组织起来,让更多群众用“服务”换“积分”,用“积分”换“物品”,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以小积分“兑”出乡村文明新风尚。
同时,重庆市坚持群众路线,以规范“农村家庭集体酒宴”为切口,紧紧依靠群众,结合当地民族民俗与民情民意,一域一策,一村一规,因地制宜开展专项治理,并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利用“乡村大舞台”编排展演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剧,引导村民自发开展非遗文化、传统技艺展示演示等文化活动,推动形成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重庆乡村景色
法治保障,以清单化促进减负便民
在乡村治理中,重庆市深入推广运用清单制,依法依规建立权力清单、自治清单、协助清单、证明清单、服务清单、负面清单等“六张清单”,细化村级事务“流程图”,规范统一“基本版”。同时,充分考虑各地村党组织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风俗等差异,因地制宜编制清单,分类别、分梯次、分步骤有序开展,防止“一刀切”。
重庆市还建立清单动态调整制度,规范调整程序,根据政策法规立改废释情况和工作实际,适时变更清单,并因地制宜增设“特色清单”,高效落实减负便民。目前清单制已覆盖8600个村,覆盖率超过97%。
此外,重庆市连续5年出台《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要点》,并建立文明乡风建设任务清单。今年8月,重庆在全国率先编制并发布一套《巴渝和美乡村婚事新办指南(试行)》,突出庄重喜庆、文明节俭、程序简便,抵制大操大办、攀比浪费等陈规陋习,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353国道重庆綦江万盛段美丽乡村有田园人家炊烟袅袅升起
重庆乡村美丽风光
自治协商,以“微治理”化解矛盾纠纷
结合丘陵山区库区群众“小聚居、大分散”的特点,重庆市深入开展以党建统领乡村“院落微治理”,按“地域相连、民风相近、群众自愿、规模适度、能力匹配”的原则,以自然村落为基点设立院落,每30户左右设立打造一批院落、院坝、院湾,细化治理单元、缩小治理半径,将乡村治理末端推进到自然村组、农家庭院,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百米”,破解村大面广治理难题。
通过支持培育庭院经济、建好清洁小院、探索“渝”事院落说等,重庆引导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不断拓展小院功能内涵。组织开展生产、生活、健康方面的互助,有条件的院落探索开办老年互助食堂,营造守望相助、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和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的家庭关系,以此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截至目前,重庆所有行政村均已建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平台,并创新“三事分流”“四事劝导”“五员共治”“新风小院”“民情茶室”“和顺茶馆”等村民协商议事方式,全面推行“一约三会两榜”乡村治理机制,基层自治实现形式不断拓展。
2024年3月14日,大渡口区跳磴镇新合村油菜花田航拍图 刘映呈 摄
智治支撑,以“小院家”赋能善治长治
在深化融合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方面,重庆统一构建“一中心(镇街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四板块(党建统领板块、经济生态板块、平安法治板块、公共服务治理板块)、一网格(村社网格体系)”一体化智慧治理平台,建立市、区(县)、乡(镇)三级治理体系。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立足农民群众爱用、愿用、管用,开发首个以农村院落为单位的数字乡村治理“小院家”应用场景,并在5个区县、35个乡镇开展试点,以数智化赋能,居民诉求“一键通办”、乡村治理“一网揽尽”,实现数字“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断健全乡村善治长效机制,让巴渝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截至目前,“小院家”运用推广覆盖全市38个区县、2100余个行政村、1.2万个院落、100余万村民,被纳入重庆市首批接入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特色应用,入选全国数字乡村试点优秀案例。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党建统领全局,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固根本,以德治为引领,以智治为支撑,综合利用现代治理手段和传统治理资源,积极搭建多方参与治理的平台和渠道,鼓励引导社会公众共建共治共享,推动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基层群众自治实现良性互动,不断强化村民主人翁意识,提高村民主动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同时持续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律服务,德、法、礼并用,迭代更新山区库区院落微治理,系统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建设“巴渝风、山城韵、乡愁味”的新时代巴渝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