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街道美丽阳光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市民服务
当前,重庆沙坪坝区在乡村治理中创新运用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微治理、和顺茶馆“三制一平台”,完善以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增强群众内生动力,显著提升乡风文明,走出了一条乡村治理的新路子。
积分升级,全民参与
小积分回馈村民生活真需求,兑出治理大成效。2024年上半年,沙坪坝区开展积分评议863次、兑换活动126次,累计兑换物品价值40.2万元。
此前,村里一位村民向村支书询问积分是否可以兑换四季豆搭架。今年4月,管家桥村开展了四季豆搭架积分兑换活动,村民缺什么、村里就兑什么,以此撬动乡村“大治理”。
三河村充分吸纳常住居民意见,将积分对象外延,把村里长期居住人员、项目员工等新村民也纳入积分对象,原住民和新村民逐渐形成认同包容、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工作人员(左一、左二)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街道美丽阳光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市民服务
六张清单,减负增效
为推动村级组织减负增效、进一步厘清镇街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权责边界,沙坪坝区制定权力清单、自治清单、协助清单、证明清单、服务清单、负面清单等“六张清单”,并细化清单流程,明确政策依据、执行和监督主体、程序步骤等内容,为基层自治组织开展村务公开提供依据。
在此基础上,中梁镇增设“中梁好物”上门取货“特色清单”,面向周边小农户上门收购酒罐萝卜、圆白菜、红薯、玉米、蓝莓等优质农产品。当地借助“中梁好物”这一区域品牌,从周边农户手中收购符合品牌标准的农产品,由镇上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路。农产品从采摘到装箱再到发货,当天就能到达城区消费者手中,农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街道美丽阳光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在参加绘制扇子的活动
院落治理,提升效能
沙坪坝区在院落治理中,加强对乡土文化的保护、挖掘与传承:歌乐山街道以红色为底色,发挥红色文化优势;山洞村“抗战文化小院”召开院落会,小院老人讲述“洞里”故事,宣扬红岩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如何让传统院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丰文街道三河村推选有声望、有热情的新老村民担任院落长,打造一批以“远山闲庭”等为代表的远山院落,并联合辖区企业三合美术馆,开展“梦想积分·艺路同行”艺术研学活动,把文创产业和院落建设相结合,带动周边院落建设。
中梁镇打造“开心农场”等研学小院,建立全校园、全乡村对接机制,全区82所中小学校与29个村开展“校村共育”行动,广大师生走出校园、走进田园,把根扎下、把气接上,开展“寻根·行走山乡”乡村研学实践活动,把教育融入场景、根脉融入心灵,乡村也由“寂静”走向“生动”。
美丽我家,美丽我院,院落治理大家参与,大家得实惠。2023年,全区乡村研学达30万人次、增长200%,乡村旅游达400万人次、增长20%。
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左二)在美丽阳光家园社区为居民进行义诊
一杯清茶,治理有效
为打造乡村治理服务阵地,回龙坝村缩减村“两委”办公场地,扩大为民服务场所,打造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的“和顺茶馆”,并根据功能进行场地划分,设立喝茶议事大厅、农产品展示厅、村级书屋、儿童游乐室、调解室、爱心超市等,且每月定期开展党员大会、“老书记”调解、“喝碗茶谈谈心”、“党员志愿活动”、“法治茶话会”、“民情院坝会”等活动,化解矛盾纠纷969件,解决群众身边烦心事、闹心事368件。
沙坪坝区的“和顺茶馆”则围绕群众日常生活优化整合人财物等资源,将12类30余项服务群众项目以“云上议事”“健康驿站”“和顺福袋”等“茶点”形式相对固定实施,方便群众就近获取政务服务、公益服务和生活服务,由此绘就矛盾化解、民意沟通、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心理疏导、公益服务、文化生活、和顺福袋(如八十祝寿、新人送喜)的新画卷。
当前,“和顺茶馆”已发展成集“产业发展、矛盾化解、政策宣传、学习提升、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阵地,有力促进乡村各项事业发展,成为沙坪坝区乡村治理的典范。(谢鑫烨王也 杨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