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霍山县整合全县理论宣讲力量,建立“1+7+N”宣讲队伍,通过党的创新理论常态化、对象化、分众化宣讲,打造“理‘响’霍山”理论宣讲品牌,实现基层理论宣讲网络全覆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专业+志愿”:组建特色鲜明的宣讲队伍
该县邀请了一批政治理论素养高、宣讲特色鲜明的宣讲人员,组建“1+7+N”宣讲队伍,解决党的创新理论“谁来讲”的问题。
为发挥“领头羊”作用,该县四大班子主要负责人、县委常委等领导干部组建县委讲师团,从党校、史志、教育等部门精选理论功底深厚的党员干部建立社科专家宣讲团,分赴各行业领域、各系统党委、县直单位和乡镇开展理论宣讲;吸引本地社会经验丰富、知识储备充足、表达能力强的好人模范、文化文艺人才、杰出女性、优秀团员和少先队员、劳动模范、红色讲解员等担任志愿者,分行业组建模范好人宣讲团、“乡村名嘴”宣讲团、巾帼宣讲团、“小红专”宣讲团、劳模工匠宣讲团、红色文化讲解员宣讲团等六个特色鲜明的理论宣讲团,全县形成了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志愿群众讲故事的宣讲氛围。此外,该县充分调动行业领军人员、返乡创业人员、驻乡村干部等群体积极性,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讲活动,扩大宣讲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理论+艺术”:打造群众喜爱的宣讲精品
该县结合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通过艺术化宣讲,解决党的创新理论“怎样讲”的问题。
该县创作编排一系列将党的创新理论与民间文化文艺融为一体的文艺作品,增强宣讲鲜活度。充分发挥16个乡镇和73个村(社区)“镇团村队”振兴乡村文化主力军作用,组织基层文化工作者、文艺爱好者、“乡村名嘴”等,将党的创新理论创作编排成四弦书、三句半、花鼓戏、情景剧、黄梅戏等群众爱听爱看的文艺作品。如单家庙镇的京剧《把党的创新理论走入万户千家》、太阳乡的大鼓书《筑梦新征程》等作品,在基层宣讲时叫座又叫好。
该县还引导支持民间艺术团体和各类文化文艺协会在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中发挥“轻骑兵”作用,通过扶持霍山百花艺术团、霍山庐剧协会、西山文化研究会等社会组织及民间文艺团体,创作出锣鼓说唱《北京喜讯传下来》等一批宣讲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打造理论味十足的“文化大餐”。
“线下+线上”:构筑立体多元的宣讲阵地
该县不断拓展线上线下宣讲渠道,优化理论宣讲生态,解决党的创新理论“哪里讲”的问题。
该县守牢传统理论宣讲阵地,充分发挥近2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和乡村文化舞台、群众活动广场等主阵地作用,2024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理论宣讲达4000场次,教育干部群众近15万人次。同时,结合群众工作和生活,将宣讲场所搬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群众家门口,通过“板凳会”等形式送“理”上门;对路经多所中小学校、医院、机关单位、企业和社区小区的104线公交车进行改造,打造“理论巴士”,为城乡宣讲打造“流动的微课堂”。
该县还根据不同受众群体需求,创作推出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融媒体产品,在霍山新闻网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开设专栏展播,实现线上线下宣讲“无缝对接”。目前,各网络平台专栏总浏览量达50万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从“指尖”传递到广大网民的“心间”。(刘太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