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市长寿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院落微治理”,形成葛兰镇“湾长制”、新市街道“聚闲亭”、龙河镇“湾落文化”等一批乡村治理改革经验,走出了具有长寿特色的新时代乡村治理新路子。
“春风满巴渝”乡村夜话石堰坝坝茶现场 杨洋 摄
“湾长制”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
“以前遇到什么问题要去村委会反映,现在有了‘湾长’,解决问题越来越方便。”长寿区葛兰镇盐井村的村民正在院坝里悠闲地聊着天,一提起“湾长制”,大家就有说不完的“漂亮话”。
近年来,围绕村民关切的堵点、难点问题,葛兰镇盐井村强化党组织引领,注重资源整合,以“湾长制”为杠杆,制定《湾长管理制度》《湾长考核办法》和《湾长辞退办法》等规章制度,自上而下延伸触角,自下而上发动群众,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2023年,盐井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今年72岁的李兴成是盐井村4组陈家湾湾长,已连任9届湾长。他在乡村院落治理中扮演着多重角色:矛盾纠纷调解员、法制宣传员、特殊人群关照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环境卫生监督员、群众事务代办员等。李兴成充分发挥联系干部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是实现“小事不出湾、大事不出村”的“关键人物”。
近年来,这些“关键人物”利用农闲时间召开“院坝会”“湾落会”,与群众商讨并落实村级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出一批土生土长的致富带头人,并通过引领示范和技术共享,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文化娱乐活动
“聚闲亭”让群众唱好乡村治理“主角戏”
在长寿区新市街道新同村四组一处凉亭内,村民们或下棋聊天,或读书看报,大家有说有笑,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
这里原本是一个损毁的菌棚,因位于村上两个集中院落交界处,成了村民们聊天解闷的日常聚集地。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休闲玩乐,村民王勇发动大家筹集资金就地修建了一座爱心凉亭,名为“聚闲亭”。在这里,村民们化解邻里纠纷、畅谈乡村发展愿景,俨然成为了乡村治理中的“主角”。
这一积极举动激发了村民自治的积极性。村民们自发对年久失修的房屋进行重建,主动整治公路沿线和房前屋后环境,新同村人居环境和乡村风貌大幅提升。
如今,新市街道所辖9个村(社区)都相继建起了“聚闲亭”,并依托“聚闲亭+板凳讲堂”打造“板凳讲堂”品牌,定期开展“说句心里话”等活动,走出了以“聚闲亭”为阵地,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乡村院落治理特色之路。
长寿国际慢城夕阳西下,霞光染红了天边云,鲜红的云霞又洒向远处的山峦,与田野、农房、橘林构成了一幅醉美的乡村建设田园画卷 李辉 摄
“湾落文化”变“陌邻”为“睦邻”
乡村院落治理,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长寿区龙河镇以“湾落文化”为纽带,以一餐“豆腐宴”、一场“寿影展”、一次“龙门阵”共叙邻里情,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乡村院落治理提供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
一餐“豆腐宴”凝聚人心。带动56个湾落300余名村民每人以“四两豆”入股,定期举办“豆腐宴”。在“推豆腐、烧豆腐、点豆腐、吃豆腐”环节,村民共话乡村发展,村民集体意识不断增强,村庄公共事务参与度显著提升。
一场“寿影展”定格幸福。举办以“守护星辰 点亮岁月”为主题的摄影展,将60岁以上老人作为拍摄对象,以老人的视角记录村庄变迁,定格幸福瞬间,展望和美乡村新愿景。
一次“龙门阵”话出和谐。创新推出“橘乡龙门阵”宣讲品牌,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村民融入镇村建设,实现公路村村通、户户能增收,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提升。
长寿区邻封镇邻封村志愿服务队授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