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闻韬 贺庆玲
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专科组中获得最高奖项,成为近30年来重庆赛区首个在这项比赛中获奖的高校;校企深度合作成果“道简优行”车队在IVISTA智能网联汽车挑战赛山城极限挑战赛和功能型无人车挑战赛中斩获特等奖……近年来,位于重庆江津区的重庆交通职业学院,作为重庆市首批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积极探索产融结合新模式,为破解传统职业教育企冷校热、融合不深等困境探索出有益经验,成为重庆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寻找产教融合共赢点,推动产教融合做深做实,实现“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职业教育理念。
学院双岗教师带领学生在自研新能源汽车综合实训台上开展实训课程
优选创新企业 变“跟跑”为“领跑”
在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联合道简优行(重庆)科技有限公司设立的新能源汽车中心内,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李昊正在指导几名学生检修自动驾驶底盘。“以前很难接触到这样的新兴领域设备,通过学校提供的平台,我们可以直接体验到包括车辆算法开发在内的前沿知识。”学生杨力铭告诉记者。
“在这里,学生们亲身接触自动驾驶平台,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和智能网联汽车实训。学习变得不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自动驾驶平台运作起来涉及哪些模块,其工作方式是怎样的。”李昊说。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中心团队目前有10名物联网专业和3名汽车智能制造专业的学生。目前,该中心不仅供本校的学生实训,还吸引了多所外校学生。
团队现在承接的L4 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就是由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和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合作的政府重大项目。
“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就是在选择行业时要变‘跟跑’‘并排跑’为‘领跑’,如果培养出来的人才脱节于企业需求,学生的就业质量变差,职业教育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副校长张文礼说。
如何做到“领跑”?张文礼介绍,学校会紧盯交通领域内前沿技术发展,通过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员工组成的专业团队对每项技术的发展前景、开发产品能否量产等问题进行研判,瞄准专精特新岗位,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要精心筛选真正符合学生就业需求、符合产业需要的企业,培养国家真正需要的技术型人才。”
张文礼表示,新能源汽车中心只是学校服务社会和产业需求的一个典型案例,而成立不久的无人机技术创新中心所开发的无人机智慧巡检系统也已被广泛应用于渝昆高铁、杭温高铁、川藏铁路等30余个项目。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隧道数字建造教学平台+虚拟现实”精品课堂
探索“双师型”教学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中的特定称呼,是指“双证”教师或“双职称”教师,即“教师+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以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并重为特征的“双师型”教学促进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学生既懂技术,又知晓理论知识,更易成为复合型人才,“双师型”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所在。在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这里的教师上午上班、下午上课,产品上午研发出来,下午就可以进行教学。
在由重庆交通职业学院、重庆渝交重工机械有限公司、重庆渝交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等联合举办的凿岩台车应用技术培训中心内,重庆渝交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导师、中级工程师柳钟正在指导学生在凿岩台车钻臂模拟实训台上操作机器。
“这一实训台,是渝交重工通过将掘进凿岩台车工作流程分段化进行分析以后,模拟设备的工作状态自己研制的教学设备。”柳钟告诉记者,学凿岩台车和学驾照一样,需要考取上岗证,凿岩台车价值比较高,甲方买了设备,如果因为操作不熟练导致车坏掉,会花费很高的维修成本,所以需要匹配专业的人员。
重庆渝交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职务副经理陈香告诉记者,学凿岩台车需要达到一定的学时和水准,公司凿岩台车维修、操作等服务工程师主要来自电建集团等单位,均有10多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公司会派专门技师教学,对学生进行考评,判断是否合格,技师也会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程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编写教材,通过每一期学员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除了企业技师,重庆交通职业学院的教师还会在教学的同时进入到生产一线。 “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最大的区别就是双师型教学,教师既要懂理论,也要会实践。”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路桥与建筑学院院长罗天宇介绍说,学校会要求教师寒暑假到企业进行培训,接触一线工作岗位,真正了解学生的工作环境,提高实践能力。
江爱军是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也兼职重庆渝交测绘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负责人,2014年研究生毕业后来到重庆交通职业学院任教。每年寒暑假,他都会到企业参加一个月不等的培训,同时也在重庆渝交测绘技术有限公司兼职参与企业的岗位设置和招聘,了解企业用人需求。“我将在企业学到的经验应用到教学当中,更多地把能真正服务企业的技能融入到教学中。”目前,其培养的学生已进入重庆本土多家大型设计院工作。
产教融合核心在于培育共赢点
“企业追求的是高效益低成本,学生追求的是高工资,如何融合?那就是要找到企业和学校共同的共同利益点,让企业不会赔本,学校能培养出专业人才,实现双方共赢。”张文礼说。
对此,张文礼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三室两厅”概念,即“企业办公室、学生教室、技术创新工作室”以及“生产大厅和实训大厅”,使产业和教育,企业和学校深度融合。企业可以依托学校的科研力量更新技术和产品,通过学生实训培养企业储备员工,解决用工荒的问题;学校学生也可以通过企业提供的实训平台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就业优势。“三室两厅”概念将校企、产教、工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校和企业最终达成“共生型”合作关系,呈现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状态,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张文礼表示,“共生型”校企关系建立后,企业技师、学校教师可以共同研发教学资源,协同实施理实一体化课程,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各自优势,企校形成育人合力,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身临其境”地增强专业和岗位认知。通过企业生产性、项目式教学,学生打通了将理论储备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最后一公里”,能在校内实现从专业入门到胜任岗位、从学生到工人的全过程体验,学校也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可以在此过程中通过借助学校研发平台实现技术革新;提前吸纳优秀毕业生,借助学校资源进行员工培训。企业还可以入驻校企产业园,享受学校提供的公共服务,降低运行成本。
周方鑫从重庆交通职业学院毕业后进入重庆渝交测绘技术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技术员,这家公司也是校企合作企业之一,由于在学校时就曾和老师一道参与过项目工作,他感到工作时得心应手。
“我们很多学生其实是被企业需要的,本专业的专科生在实习期间都可以拿到七八千元的工资。”据周方鑫介绍,公司现在的项目上有50多名员工是来自重庆交通职业学院的毕业生。“企业会和学校联合招聘应届毕业生,校企合作帮助企业节省了培训时间和费用,省下了很多时间和经济成本。”重庆渝交测绘技术有限公司人事主管陈昱洁说。
“职业院校要有‘工匠精神’,把一件事做到专业化、精细化、极致化,就是实实在在为社会作贡献。”张文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