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资讯 >> 民生话题 >> 别让孩子患上"假期恐惧症" >> 阅读

"假期"变"学期" 别让孩子患上"假期恐惧症"

2017-07-19 09:31 作者:于晓冰 来源:中国网综合 编辑:刘飞
分享到:

 孩子的假期成了又一个学期这种现象,不应该一直持续下去

那天儿子向我抱怨说,爸爸,都放暑假了,怎么还那么多课啊?

这个暑假,我们给他报了英语班、数学班、书法班、美术班、滑冰班、钢琴班……差点就凑齐十八般武艺了。

孩子的假期被各种培训班“绑架”的现象,有观点反对,认为孩子不是学习机器,寒暑假不能成为另一个学期,假期应该减负。

谁不愿自己孩子轻松快乐?可身不由己。首先,双职工家庭,老人如果不能帮忙,那就只能通过辅导班来解决孩子的照护问题。上辅导班还算便宜的,如果送出去游学,去趟美国、欧洲啥的,那就大出血了。

其次,正如辅导班广告上写的,努力一暑假,开学当学霸。我家的孩子玩了一个暑假,人家的孩子学了一个暑假,再开学,我家孩子恐怕会落入班级鄙视链的底端,只能硬着头皮给孩子报班。

第三,不少家长的教育理念是,孩子要多方面发展,不能只盯着书本知识。这几年的高考状元,好多都是全方面发展的典型,而非一味啃课本。孩子每进入一个新领域,就接触了新的意义空间,如果孩子真有兴趣,这未必不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此外,还有的家长觉得,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有限,如果不用“正规军”占领他们的时间,难道留给“王者荣耀”吗?

其实家长们在一块也吐槽,自己小时候似乎没有像现在这样忙碌,白天玩到黑,作业等快开学时再恶补。为啥不能让孩子放松一些,从而让自己也放松一些呢?结论是,周围环境如此,个人能做的只能是适应、跟上。

家长的无奈,孩子的不满,都是民生痛点。孩子的假期成了又一个学期这种现象,不应该一直持续下去。须知,中小学生减负,是教育改革的方向。而假期里教育培训市场的治理,则是减负的重要一环。这事是难办,而且是多年的老大难,但只要家庭和社会各界携手想法子、迈开步子,真正把孩子的快乐放在心头,辅导班里过暑假的现象或许会得到纾解。(田获)

别让孩子患上“假期恐惧症”

马上就放寒假了,在微信中看到这样一则广告:

“其实学习过程就像是800米跑道——春秋是直道,寒暑是弯道。直线道大家都在学习,很难拉开差距,只有弯道才可能赶超。而寒假正是难得的追赶与超越机会!有人利用弯道超车,有人却在弯道被超越。XXX补习班祝你一臂之力。”

一则广告,背后却反映着社会大景观。有多少家长在孩子还没有放假时,就已经报上了各种寒假补习班;有多少老师在学生还没有放假时,就已经准备了雪片般的假期作业。与之相较,有多少孩子能对假期有一个自主的规划和安排呢?很多孩子仿佛是“待宰的羔羊”,有些孩子非但不盼望假期,甚至患上了假期恐惧症。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人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也不是加了油、通了电就能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间断运行的,也需要在一定的时刻停下来检修一下。

孔子曾有一段对弟子子贡的教导:“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段话的大意是,每日紧张劳苦却不休息,就连文王、武王也办不到;而只放逸享乐却不努力,文王与武王也是不做的。能够劳逸结合,有紧有松,才是真正的文武之道。

古人的智慧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我们现在却要求孩子时时刻刻都要“张”着才行,一旦“弛”下来,就觉得是一种反常状态。不妨适当停下脚步问问自己,如果一直这样“张”着,我们能坚持多久?“张”着的目的是什么?人生是一场超长的马拉松,总是想着赢在起跑线上、拼命的冲刺,反而容易倒在半途中。

当然,这样并不是说假期就可以吃、睡、玩,而是说要让孩子自己做主,进行更为合理、更有“度”的安排。

孩子们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来看。这些书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超过自身的理解限度。不一定是老师或者考试指定的那些所谓名著。为了找到这些适合于自己的书,可以每天到图书馆或者书店去泡上一段时间。

还要有一项体育运动。平时学校每天会安排运动,放假也不应停下来。可以强化自己喜欢的运动,让自己的运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也可以从头开始,学习一项新的运动项目,让自己的运动生活更为丰富多彩。

可以去看看电影。不一定非要看流行的大片,电影史上的经典电影更不错。可以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可以去参观各种博物馆,看各种专题的艺术展览,提升自己的艺术和审美的素养。

以上提到的似乎都是城市里孩子可以做的事情。那农村的孩子可以做什么呢?我想,除了帮爸爸妈妈干一点活儿,分担一点家务,还可以来到大自然,在野地里撒点儿野。也可以拜访同村的老年人,听他们讲一讲神话传说或者本乡本土的逸闻轶事……

总之,假期里能做的事情非常之多。不要把学习定义得非常狭隘,不要觉得只有完成作业、做练习册才是学习,不要让假期成为另一个学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他的名著《教育的目的》中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对此,我深以为然。(于晓冰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