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资讯 >> 民生话题 >> 年轻群体为何盛行“宅文化” >> 阅读

年轻群体为何盛行“宅文化”

2011-05-27 21:35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fanjingjing
分享到:

 

每到中午和晚上吃饭时间,在福建某高校学生宿舍门口,总能看到一批又一批骑电动车的人载着一大堆盒饭,打手机招呼楼上的同学下来拿盒饭。在这所万人大学,有叫餐经历的学生人数不算少。该校学生会一份关于学生叫餐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有9%的学生经常叫餐,36%的学生偶尔叫餐。(据《中国青年报》)

“大一上学期没电脑的时候,我们宿舍6个人一般都是一起去吃食堂。”一位大一女生表示,自从下学期从家带了电脑以后,她们宿舍的打包和叫餐频率明显提高。她说自己最近在网上看电视剧,看得起劲时,“饭点”到了,可是又“舍不得”下去,实在是很纠结。于是就发动舍友一起叫餐,因为凑不足3份外头不给送。如果本宿舍凑不够,她就会去“游说”隔壁宿舍或隔壁的隔壁一起叫餐。久而久之,“组团叫餐”成为一种常态。

“宅”这个名词起源于日本,是“御宅族”的缩略,最早是由日本著名漫画家中森明夫1983年通过漫画作品提出的,主要描写那些对动漫等着迷几乎不顾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后来“宅”就逐渐演变成对那些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与社会脱节的青年的称呼。 

“宅文化”是随着动漫和计算机游戏的出现而诞生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动漫、夸张的电动玩具等给当时的孩子以强烈的刺激,逐渐把握了青少年精神需求的主导权。这些孩子长大后,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让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寻求真正能由自己的意志主导的世界。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王建新教授表示,所谓“宅文化”是一种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亚文化现象。它是在现代政治经济形势下,以消费文化的一定发展水平为前提而出现的新文化现象。“宅文化”在美国、日本发展比较早,传入中国大陆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的事了。但在中国大陆发展速度之快,影响的人数之多,是其他东亚地区无法相比的。这个亚文化的载体主要是“80后”、“90后”,但也不乏一些中年人的参与,只是领域不同。年轻人一般主攻ACG(动画、漫画、游戏)等项目,中年人则把精力和金钱用在音响、汽车等个人消费行为方面。

真正的“宅一族”,都希望拥有独立思维和行为,具有引领时尚潮流的作用。随着市民社会的成熟和消费文化的提高,中国人在私人空间的建构方面也会不断前进,“宅男、宅女”现象就会普遍起来。实际上,他们的许多想法和行为都基于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只要引导得当,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有人认为,什么事都不能过度,“宅”也是如此。比如现在北京下大雪,在家“宅”几天,享受现代生活是非常幸福的事。但如果一年365天都“宅”起来,那就有问题了。虚拟总归离不开现实,有的人却分不清两者而陷入极端。这种极端可能会使人类的社会集体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作为群居动物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正在被颠覆,因此它必然将造成一些社会病,如抑郁、消沉、暴躁等,带来社会伦理问题。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首先要知道,文中所提出来的“宅文化”不是那种健康态的“宅”,而是一种病态的,把时间耗于电视娱乐、网络八卦的宅。这样的“宅文化”,这样的“组团叫餐”,对于这些“御宅族”这样的宅,于生理、心理都不会有所谓真正“独立思维”、“自主的精神主导”。这样的病态发展造成的后果只会是没有独立,盲目的主观独立思想。——杨文

人是一种孕育于大自然的生物。在自然的环境中,人会变得更健康,但是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宅”一族更是自己给自己画地为牢,窝在屋里拒绝阳光,这样很不好,身体会越来越弱,性情也会变得越来越不合群。但是从另一方面想,“宅”也是私人的权利,只要是成年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就像抽烟有害健康,但是只要不影响他人,我们还是无权干涉。我想,对于未成年人,监护人应该多鼓励他们投身到真实的社会。至于成年人,也许“宅”人们代表着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虽然不健康,但却不可避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宅”将会越来越普遍,到最后我们都会变成手脚细弱不能行走的寄生虫,由机器人帮我们打理生活。到那时候,堵车是不用担忧了,唯一需要小心的是不要被机器人篡夺了政权,最后把我们这群没有自理能力的垃圾扔掉。——王俊岭

宅是懒得为外在改变自己,保持了个性和创造力,却又容易拒绝成长、逃避责任。大多数宅人最终还是会走出房间,面对真实的社会和生活,宅只是一段为自己活着的美好记忆。——西铭

方便,这是其一;惰性,这是其二;还有很多很多的理由,只要不过格,也不算是什么坏事。——李斐

必须承认,去年此时,我也是这样的。每天早上11点钟起床,开始组团叫餐,吃过饭之后继续睡觉或者打游戏,晚上则是熬至深夜还不睡觉,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过了几个月。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毕业的压力压在身上,也没有什么人生的方向可言,处于人生迷茫期的我们,也只有靠着“宅”来脱离社会了。——李特

宅说的好听点是自我,说的难听点就是懒。大多数自称宅的人都是些安于现状,懒得改变的人,我觉得那些人是不成器的一群人。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一直这样宅下去,这样语言能力都会丧失。还是应该多走出家门,透透气,多跟人交流交流。——张欢

生活的便捷性为“宅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衣食住行基本都可以通过网络搞定,剩下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对于“宅文化”我们应该从两方面来看待,首先宅在家通过网络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搞定,能够空余出来很多时间专心致志的去处理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其次过分推崇宅文化,容易让年轻群体脱离社会,形成逃避孤独心理,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程鹏丽

“宅”是滋养拖延症的温床,是培养不良习惯的最佳契机,长期宅下去是会耽误很多事情。但是在工作之余宅一下也无可厚非,腾出点时间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也挺好的。我接触的宅人们大多数都非常纯良,与人相处也很单纯,通常都是不合则散的态度,非常随性,大多数时候也非常随和。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将网络和生活区分开来对待。宅人们很多保持着宅的生活态度,但是在工作和学习中也并不马虎。——杨弼麟

年轻群体中所盛行的“宅文化”可谓是一种信息爆炸时代的必然产物,互联网、手机等高科技的大范围普及以及技术的更新与万能,都使得年轻群体沉迷在虚拟的世界里不可自拔,从当初的“两耳不闻窗外事”演变成今日的“宅”,不是群体改变了,而是社会的进步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弊端。因为有了“宅”的条件,所以出现了盛行的“宅文化”,这些都是社会的产物,跟着时代的发展所产生的,我们也不必去细究它所出现的原因,而是应该知道年轻群体应该怎样合适地“宅”。——于瑶瑶

我们学校推出了属于自己学校的外卖网,把学校周边的食店的信息放上网,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展示的餐品选择订餐,这个外卖网一出,不用猜疑,必定又造就一大帮宅男宅女。宅的文化盛行,必定是由于科技的发达,让我们可以坐在一张不足半平方米大的板凳上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虽然宅有很多弊病,比方说出现鼠标手、屏幕脸这些衍生病,同时死宅也会影响人的正常交流,网友渐渐成为了朋友,而朋友渐渐成为网友。而宅的好处,那就是极大的提高人的办事效率,购物、吃饭当中的步行交通时间节省了,吃饭等待的时间可以做别的事情,这让宅男宅女更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同时节省社会资源,节省办事成本。利弊天平的平衡最终还是要思考过后才可达到。——高欣婷

社会发展的结果,现代生活,科技的进步,让我们体验了不同于人类以往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增加了大家虚拟生活空间,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足不出户的家庭空间。通过电脑、手机和电话等,就能实现人际沟通,这大大加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机会和频率,不像传统社会,要面对面沟通,或者借助于中间信使。现代人也的确需要个人空间,独处也是身心调节的好方法。有的人性格喜欢安静,外部快节奏的生活之余,也喜欢宅男宅女的生活。

“宅”,主观方面,或许是性格所致,不愿出行;或许是逃避现实,与世隔绝;或许是惰性,懒字当头;从客观方面来讲,社会的复杂混乱,人心复杂,让人不想融入社会;网络技术的发达,让宅的人也能时刻与世界接轨,时刻掌握各种信息。网络流传的这段感叹,复杂的矛盾体总是徘徊或偏向事物两极,这就是真是的社会写照。——刘鹏飞

宅未必是件坏事。并不是每个人都憧憬着在外面呼风唤雨,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习惯每天在城市中穿梭。我认为只要想通了自己为什么要宅着,而且具备了宅的条件(生活费、没有必须承担的家庭责任),就可以宅起来。但是身体宅着,精神一定不能宅,否则就如同蹲监狱一般了。 反过来说,当你只是宅着什么都不做的话,就是在外面无事可做,在家里也无事可做,只能看看电视打打游戏的话,就很可怕了;即使你很有钱,你也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敏感和狭隘,因为人是需要在群体中找到认同感、归属感和好心情的。 说到这里,忽然发现我和话题说的不是一回事,话题说得貌似是学生宅着的事情。学生宅着,我觉得肯定不是好事情。对于学生来说,世界观根本没有形成,接触不到活生生的人和人世间,将来很多事情要从头学起,从头输起。最可怕的是,到了输不起的年龄,发现自己刚刚从宅男中走出来,就很难办了,人要如何处世,不是你看了厚黑学、教父和香港电影就能领悟到的。——马超

出门太费时间了,所以宅;出门太无趣了,所以宅。——龙在天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则新闻说中国一宅男不出门达到两年,我无法想象那是种怎样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相比较而言,性格内向的人“宅”的机率会更大,现在网络的发达让人们不出门也可知天下事,同时也加大了“宅”的可能性。真正的“宅一族”,都希望拥有独立思维和行为,具有引领时尚潮流的作用。但中国的宅男宅女们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觉悟,就我在的学校而言,基本上“宅”是因为在网上看韩剧美剧打游戏不想出门,起因皆源于“懒惰”,如果哪天有人“宅”是因为希望拥有独立思维和能力,这可真让我震惊了。——胡倩

“宅”文化是中国的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也似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回归”。宅不能单纯的说其有利或者有弊,关键是看其对社会和自身的影响。由于自己对于宅文化的了解不是特别透彻,也不敢妄加评论,但是从我身边及媒体的报道,我觉得宅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应该进行引导,宅失去了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宅把自己局限在某个狭小的空间,毕竟人是一个社会型的高级动物,脱离了与社会的交往,那么终归会有所遗憾。——倪卫校

不要过于担心宅一族。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网络这么发达,乐此不疲很正常。宅在家电影美剧微博网购,宅在家看书音乐做饭拖地,不都是一件挺好的事情吗,而且这不等于我们不出去和朋友聚餐交流、集体郊游,只不过是条件允许的时候,我们更愿意呆在自己的空间。有什么不对?世界那么大,你去闯你的好了。——笔笔的笔

年轻群体是新生的一代,与现代社会最接近,精力更充沛,对新生事物更好奇。网络海样丰富的信息,给年轻人的“宅”提供了直接理由,网络的一些虚拟世界,给年轻人提供了想像的空间,增加了“宅”的几率。同时,随着社会发展的快速,人员流动的加速,人际关系的更加不确定不稳定,给“宅”带来了的新的借口。而且,网络也增加了相当一些人多元化谋生的渠道,属于发展最快的第三产业。不过,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生产活动、体育运动和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就像健康的人要吃五谷杂粮一样,需要合理安排。——栗彦卿

出现这种现象,跟互联网的发展不无关系,往往一个新生事物必会影响一大批人,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会增加人的惰性,虽然“宅”在屋里就能对外面的世界,外界的信息一览通晓,但互联网毕竟是虚拟的世界,不去真真切切地感受外面的世界,又怎能真正的体会到其中的道理呢?“生命在于运动”,我很喜欢这句话。人一旦停止运动,想动也就很难动起来了。所以,年轻人不要总坐在电脑前去看外面的世界,而应多走出去,多实践,真正地体会外面生活的精彩,这样才能唤发生命的活力。——杜文进

“宅”常常是因为“找不到必须出门的理由”。社会结构和信息流通方式的变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看似加强实则疏远应该是根本原因。至于叫外卖其实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在家吃饭的时候我们也不会说那是一种“宅”吧?但要警惕“死宅”,不要给自己找越来越多宅的借口,还是应该多出门找朋友一起走走的。——小迷

现在感觉城市很大,但朋友很少,现代技术的发展让一切变得快捷,但同时也扩大了我们的距离,因为网络,我们更多的沉溺于虚幻世界,与现实阻隔。——张叶

经常宅是一种“病态”,大家都在网上挂着,都隐身,但说话的不多,一遍遍看谁在线,谁下线,除非碰到最要好的朋友一起聊聊,这一代人空虚,寂寞,一个时代的病。要冲出宅,寻求真正的自我,开眼看世界,完成自我梦想。——范武甲

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一些人对高负荷、快节奏的工作“望而生畏”,对他们而言,“宅”不但是一种休整,一种“抗争”,也是为了重新发现自我。而对新职业来说,“宅”虽然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网络和高科技支撑下的工作方式,也伴随着一些新的问题。这些人平时忙于工作,人际交往的圈子非常狭窄,同事、朋友之间都用MSN、QQ交流,“用鼠标可以送出千万个笑脸,见面了却连一个笑容也没有!”与人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大大退化,甚至有一些人变成了社交缺失人群。——李宁

现状的形成都是一定条件具备的产物。宅着也可以满足自己的日常需求,这是社会服务发展导致人生活便捷的一种表现。但是这样的宅盛行在年轻群体中,总是给人不太好的想法倾向,因为沉湎娱乐而无暇顾及三餐,很难让人接受。美好的年华,旺盛的精力,还有父母提供的优越生活条件,是用来这样“享受”的麽?应该时常问问自己:有什么资格如此“享受”?试问自己:“如果身外的条件马上消失,能不能独自生存?”如果你正在自立地经营着自己的生存之道,钻研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无论多宅,都是可接受的。如果你还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或者“啃老”,没有一个理直气壮的宅的理由,那么还是外出拼搏吧。年轻,需要阳光和雨露。——杜慧仪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