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中国梦 >> 最新报道 >> 黎介寿院士:“一根直肠通到底” >> 阅读

黎介寿院士:“一根直肠通到底”

2013-08-07 06:52 作者:朱旭东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tianye
分享到:

一根直肠通到底

2011年,黎介寿倾注一生心血主持攻关的“肠功能障碍的治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黎介寿从肠缺血、肠外瘘开始,继而由短肠综合症、肠移植、肠黏膜干细胞移植这样一个主轴,逐渐衍生出29个课题,为患者撑起一把生命保护伞。

黎介寿不止一次告诉学生:要想在医学研究上有所突破,虚头巴脑不行,要有务实的品质,认准了就要坚定地做下去,这样才会有收获。

1987年一个寒冬的雪夜,一位因腹腔大出血,整个小肠被切除的13岁小姑娘被抬到黎介寿面前,肠子用两把血管钳夹住。而黎介寿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小姑娘离开人世。

年近花甲的黎介寿横下一条心,把铺盖搬进动物实验房——猪圈。开刀、观察,不间断记录和分析动物实验的每个数据。实验室内到处散发着刺鼻的味道。黎介寿和学生们夏天挥舞着蒲扇,为猪驱虫消暑,冬天拎着煤炉,为猪生火取暖,学生们心疼地称他为“猪爷爷”。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4年多。

动物移植手术成功的标志是成活100天。一天晚上,一头术后成活80多天的猪腔静脉管突然脱落,没能抢救过来。打击接踵而至,另一头猪手术后也仅活了97天。无数次失败像一根无情的鞭子,抽打在黎介寿身上。失败,实验,再失败,再实验……

1992年2月14日,黎介寿终于在亚洲首次取得了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这位68岁的“猪爷爷”结束了1900多个与猪相伴的日子。1994年3月12日,一段250公分小肠被成功移植到患者杜新平的腹腔内。黎介寿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使我国器官移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翻阅黎介寿书写的每一份病历,记录详细规范、字迹工工整整、签名认认真真。他常说:“签下黎介寿三个字,就意味着对病人许下一份承诺。”

2007年初,他带着一名学生到南昌出差,约好第二天返南京为一名病人手术,但因突遭暴雪,当天航班取消,火车票也已售完。学生劝他推迟一天再走,或者换个医生做手术,黎介寿却说:“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病人托付的是生命。”

在火车站,他让学生做了个牌子举着:“危重病人等待手术,急需两张南京车票。”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们挤上了火车,连夜返回南京,按预定时间为病人实施了手术。

良心是医德的底线

医学就是人学,医生首先要有医德。在黎介寿的眼里,只有病情,容不下那些“关系”、“背景”等俗气的东西,无论病人是高官还是百姓、将军还是士兵,他都一视同仁,关怀备至。

“你把病人放在什么位置上,就决定你能为患者做多少事!”2007年2月的一天,值班医生在抢救一名术后患者时,因动作迟缓了几分钟,导致一口痰堵在病人喉咙里,心脏、呼吸衰竭,经全力抢救才脱险。第二天一大早,黎介寿严肃地掐着秒表,让全科的医护人员集体憋气两分钟,体验病人的感受。

黎介寿最看不得大处方、滥检查,总是设法为病人减轻负担。一天,来自浙江的李典举老汉,小心翼翼把一张核磁共振片子递到黎介寿桌上,低声问:“大夫,用其他医院拍的片子行吗?”黎介寿拿过来仔细看了看说:“怎么不行,这张片子拍得很清晰啊!”

在此之前,李老汉已经带着这张片子走了好几家医院,答复都是“需要重新拍片做检查。”然而,重拍这张片子要1400元。院士一句话,为李典举省下了儿子在外打工一个月的工钱。

2011年5月18日,黎介寿照例走上手术台,为一名加拿大籍患者动手术。手术中,他突然心律不齐,脸色苍白,冷汗淋漓。尽管如此,87岁的他依然坚持站立了7个多小时,成功完成手术。患者得救了,而黎院士却晕倒在手术台上!

第二天,他向学生们郑重宣布:因身体原因,从今天起不再亲手给病人动手术了。“我的体力和精力跟不上了,要对病人负责。”那天,黎介寿把自己做最后一台手术的柳叶刀,擦了又擦,久久凝望……

如今,黎介寿虽然不亲手动手术了,但仍然坚守在服务患者的第一线。耄耋之年的院士,仍然是那个清正自律、谦虚儒雅的老人。

他非常欣赏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我没想过能活500岁,只想能再多活几年,渴望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有待研究的工作,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先后带教了300多名硕士、博士、博士后,很多都成为我国普通外科领域的佼佼者。他欣慰地说:“看到学生在成长,就感到自己的科学生命在延续。”(半月谈记者 朱旭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