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中国梦 >> 最新报道 >> 尼玛次仁:打造中国户外运动天堂 >> 阅读

尼玛次仁:打造中国户外运动天堂

2013-06-05 15:50 作者:杨步月 许万虎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lh
分享到:

创办西藏第一所登山学校,为中国培养高海拔登山人才;举办西藏第一次登山大会,推动中国登山事业从专业化向民间化发展……

这些里程碑的缔造者,便是现任西藏登山队队长尼玛次仁。

“我的最大梦想是,把西藏打造成中国户外运动天堂。”他说。

阴差阳错与登山运动结缘

1968年生于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的尼玛次仁,活泼好动,特别爱打篮球,很有运动天赋。

1984年,他被西藏射箭队录取。“我的教练说‘运动员干不了一辈子,你一定要加强文化学习’。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尼玛次仁说,1986年他报了培训班,发奋学习英语,为涉足国际登山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5年的苦练和征战令尼玛次仁渐渐感到,自己的最大兴趣不在射箭,而是登山。1989年他申请调入西藏登山队,领导考虑到他英语较好,安排他到西藏登山协会的前身西藏登山管理处当翻译兼联络官。

这个阴差阳错的安排使尼玛次仁从此与登山运动结缘。在珠峰大本营,他不断向国内外同行请教、学习,储备了丰富的登山知识,了解到有趣的登山文化。与此同时,他充分利用每年最佳登山季节之外的空闲时间,先后到尼泊尔、日本、法国等国学习登山技术和文化。

“中国,特别是西藏,山峰资源十分丰富。中国也应该培养自己的登山人才,发展自己的登山产业和登山文化。”尼玛次仁说。

在这一信念支撑下,1999年尼玛次仁靠一家户外用品商赞助的15万元创办了西藏登山学校。学员来自喜马拉雅山区,最初只有20人。没有师资,他身兼数职——体能训练老师、登山技能老师、文化课老师、生活老师,同时要做校长,有时客串厨师等。

孩子们吃住免费,每月还有零用钱,一年需要消耗30万元左右。“那时真的很难。”他说,登山学校是3年制,考虑到孩子毕业后不能全部进入西藏登山队,2001年他创办了西藏圣山探险公司,发展特种旅游,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实习、就业以及学校办学资金等难题。

截至目前,被誉为“登山家的摇篮”的西藏登山学校共招收8批、200多名学生。80%的人毕业后进入探险公司工作,10%以上的人到西藏登山队当队员、高山向导、高山协作、高山厨师,或在西藏登山协会当翻译,改变了我国高海拔登山后备人才奇缺以及珠峰北坡登山探险服务完全被其他国家垄断的局面。

助普通人点亮登山梦想

西藏登山学校和圣山探险公司的持续发展,使商业登山成为可能。2003年为纪念人类首次成功登顶珠峰50周年,中国登山队决定登顶珠峰。尼玛次仁和他的学生有幸参与其中。

作为中央电视台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大型直播报道的特邀主持人,尼玛次仁与队友于5月21日凌晨3点,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于13时成功登顶。

站在珠峰上,第一次成功登顶的尼玛次仁停留了两个多小时,激动得连照片都没拍,但大脑极度缺氧的他没忘为自己亲手创办的西藏登山学校做个广告。面对镜头,他声嘶力竭地高喊:“希望我们西藏登山学校再次登上珠峰!”听到这句话,下面营地里的人都感动得哭了。尼玛次仁说:“为了这一天,我整整等待了10多年。”

正是这场直播,吸引了国内很多业余登山爱好者的关注。当年以王石为代表的企业家首次登顶珠峰,成为中国商业登山产业的转折点。“一些企业家的加入,促进了中国民间登山运动兴起。”尼玛次仁说,民间登山产业的发展,包括西藏登山学校和圣山探险公司的成立,改变了两种人的命运:一方面,来自农牧区的登山学校学员通过从事登山协作、向导等工作,改变了个人及家庭的命运;另一方面,一些业余登山爱好者通过登山学校的协助,实现了自己的登山梦想。

目前,我国业余爱好者每年只有几万人次登山,而日本是2000多万人次。尼玛次仁说,在我国登山文化远未普及,这与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登一次珠峰至少需要20多万元,成本较高。

可喜的是,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业余爱好者走进雪山,杨春风、饶剑峰等两位业余高手已成功登上10座8000多米的山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喜马拉雅式登山。

“中国有这样的人在向前走,对引导民间登山运动的繁荣发展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尼玛次仁说。

临危受命期待浴火重生

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西藏传递活动隆重举行,尼玛次仁于5月8日第二次登顶珠峰,参与了“祥云”火炬在珠峰上的传递,创造了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的空前壮举。在中央电视台的全程直播中,他代表西藏体育竞技项目运动员高喊:“One World,One Dream!”

同年11月,处于事业巅峰的尼玛次仁将年产值两三百万元的探险公司交给学生经营,受命赴任西藏登山队队长。此时,国家安排的专业登山任务大为缩减,这个曾经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等辉煌战绩、涌现了一大批英雄人物的登山队面临着生存困境,渴望改革和突破。

20多名现役队员正在休假或到外地冬训,低矮的办公楼空空荡荡,年仅40岁的尼玛次仁静坐其中冥思苦想,关于登山队改革的方案渐渐清晰起来:一向竞技体育靠拢,开拓攀岩运动;二向群众体育靠拢,培养业余选手;三向登山运动救援体系和培训体系靠拢,推动我国向登山大国迈进;四向登山文化靠拢,丰富运动内涵。

在此思路指导下,目前,他们已举办了4届攀岩比赛;西藏登山大会吸引了600多人次参加;引导登山队队员改变生存观念,让他们从“我要攀登”转为“帮助他人攀登”;创办了世界第一个珠穆朗玛登山博物馆;另外,编辑了登山教材,出版了《雪山雄鹰——西藏登山运动50年》等专著。

“我希望登山运动能够与公共体育结合,为业余爱好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服务。同时开辟更多的山峰资源,拓展西藏海拔六七千米山峰的徒步运动等项目,将西藏打造成中国的户外运动天堂。”正在北京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与训练专业攻读硕士的尼玛次仁对未来满怀憧憬。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能够真切体验到登山文化的魅力。(记者 杨步月 许万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