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前不久,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他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五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又深刻阐述了劳动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为了解读好、宣传好“中国梦”,《半月谈》与半月谈网联手推出互动式报道,本刊从本期起开辟新栏目:我的“中国梦”。我们将分别聚焦不同的草根群体,并将不同群体中的个体美好愿景与祖国命运、时代命运紧密相连,突出公民个体“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主题。
本期报道我们聚焦“个体劳动者”群体,让我们一起倾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和梦想。
“小蚂蚁”要做大农业
2000年,我从合肥学院毕业,我学的专业是金融贸易,在毕业之初,和好多大学生一样,我选择的是就业路。在不断跳槽过程中,我逐渐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但一直没有选择好创业的方向。
后来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事考察后认为农业的行业门槛不高,国家对现代农业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加上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发展新型农业一定前景光明。
2009年,我和3名同事共筹集了100万元启动资金,在合肥市三十岗新建了100亩的蔬菜种植基地。虽然愿景美好,但是刚起步时却难题不断。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种了一批西瓜,特别注意了选种、防病虫害,但收获的西瓜却不甜,后来才知道是种植时水位太高,水分太过充足。
除了种植,销售也是一大难题。刚开始我们是直接送到蔬菜批发市场销售,后来发现同类的蔬菜太多,就算我们的质量好,价格还是卖不上去。既然到市场销售不行,我们商量后决定直接将蔬菜卖到客户家中。
2011年10月,我与合伙人注册成立了“小蚂蚁”公司。起这个名字就是觉得我们做的工作就像小蚂蚁搬家一样,将蔬菜一点一点地运送到客户家中。在“小蚂蚁”成立之初,我们到小区发传单,在报纸里夹上宣传页,一家一家上门联系,非常辛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蔬菜质量高、配送上门的方式符合客户的需求,渐渐地,“小蚂蚁”有了知名度。现在客户可以在网上直接订购蔬菜,并且可以实时查看监控视频,了解种植过程。目前我们已经发展到有员工70多名,一年的营业额大约四五百万元的规模。
我的创业梦离不开国家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引导,我在经营中还享受到很多农业方面的国家优惠政策。
现在我们“小蚂蚁”不仅直营效果不错,今年5月份还要进驻各大超市。不会太久,合肥市民在超市就可以看到“小蚂蚁”的品牌专柜了。
我的梦想就是“小蚂蚁”能够被更多的市民所接受和选择。将来我们还会考虑做手机移动终端订菜,并且能够将这种运作模式推广到其他二三线城市,让更多的市民见识到,并选择这种新型的蔬菜销售模式。
(陶海峰讲述,本刊记者杨玉华记录整理)
我的瑶族文化传承梦
我的家乡在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附近的黄洛瑶寨,这里世代居住着瑶族的一个支系——红瑶。母亲告诉我,红瑶女性有蓄发的习俗,按照传统习俗红瑶女子只有在18岁成人礼时剪一次头发作为珍藏,此后终生不再剪发。
小的时候,由于寨子里人多田少,大家生活很艰苦,米饭不够吃,就拿红薯充饥。我一直是穿解放鞋,穿破了补好再继续穿。后来,寨子搞了旅游开发,楼房建起来了,路修好了,游客纷至沓来,寨子里原生态文化表演给寨子带来了财富。我家也用老房子开了一间小型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从此,家里有了稳定的收入,摆脱了之前贫困的生活。
我也曾北上打工,也曾外出学习,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熟悉的瑶寨,因为我离不开这里的山水,离不开这里的民族习俗。我的梦想就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红瑶的民族文化、服饰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当然,作为一个农家乐的小老板,经营好农家乐的一亩三分地是近期的目标。虽然家里的农家乐开了好几年了,但规模还小,服务内容不够丰富。
今年,我们全家凑齐了30多万块钱,在离现农家乐不远的地方建起了一栋建筑面积有500平方米的房子,目前正在想办法筹集装修资金,打算装修好之后发展成为另外一家更具特色的农家乐分店。
我希望将来扩大规模后的农家乐,不仅仅给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还要将我们的文化表演融入农家乐的经营活动中。我还希望能带动更多的姐妹们,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活态传承,甚至将红瑶女子洗发的淘米水“秘方”开发成产品推广出去……我坚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潘永艳讲述,本刊记者张捷记录整理)
编织残疾人的幸福生活
我家在广西宾阳县思陇镇六河村。两岁的时候,我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至今还留有后遗症。从小到大,这个后遗症让我吃了不少苦。1997年,我的孩子不幸得了重病,家里积攒的1万多元钱全部花完。突如其来的压力迫使我必须赚更多的钱,于是我走上了并不熟悉的竹帽销售道路。
思陇镇以竹编工艺闻名,家乡的农民习惯以竹子为原料制作竹椅、笠帽、箩筐等生活、生产用具。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的客户越来越多,竹帽也越卖越多。后来在当地残联的协调下,附近60多位残疾人参加了在村里举办的“竹帽编织技术培训班”,我收购的竹帽也大多出自本村和附近村屯残疾人之手。
2010年,为了在竹帽销售淡季的时候家里也能有收入,我和爱人拿出这些年积攒下来的20万元钱,在自家楼房旁边建起了厂房,购买了机器,办起了一家小型纸品加工厂。然而,就在自己的生意迈上新台阶的时候,孩子旧病的复发让我再次陷入困境。
无法完成订单,没有本钱收购竹帽,没钱给孩子治病,这些曾让我想到放弃。较早得到消息的一位合作了10多年的广东老板雪中送炭,为我提供了本钱,让竹帽收购和销售得以维持,这一难关才慢慢渡过。
然而,个体生意的困难还远不止这些。扩大业务规模,接一些大订单,都需要增加投入,融资难是一大阻碍。亲戚朋友能借的都借了,向银行贷款,一方面我没有房产可以抵押,另一方面,找担保人也比较困难。最后还是在村里好心人的帮助下,为我提供了贷款担保,才解了燃眉之急。
这一路上,路虽难行,却很温暖。这其中有残疾人朋友的共同奋斗,有买卖双方的互相帮助和谅解,也有政府相关部门在技术上、销售上提供的多种指导。我的梦想是今年能扩大纸品加工厂的规模,在现有纸品的基础上发展品牌经营,扩大销路;竹帽销售方面,争取办一所小型的培训基地,让附近更多残疾人掌握编织竹帽的技能,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实现共同富裕的幸福梦。
(黄日成讲述,本刊记者张捷记录整理)
愿生活之中有书香
我在天津体育学院东面经营着一家不大的书店——天泽书店。风吹日晒久了,门前的招牌都褪了色。很多人说,窘困是民营书店面临的普遍难题,可每天一早走进天泽书店,闻到扑面而来的书香,我仍会享受这种愉悦并选择坚守下去。如今,在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正回到实体书店中,在书香中享受阅读的快感。
学生时代囊中羞涩,那时我便朝思暮想着能拥有一间自己的书店。直到1999年,这样的梦想才变成现实。同大多数实体书店,特别是民营实体书店一样,天泽在经营上也只能称得上勉强维系,甚至还时有亏损。但台湾诚品书店经久不衰的事实提醒我,用心经营,实体书店也并非无路可走。让更多人重回书店是我一直以来最大的梦想。
书店开业14年来,天泽已经拥有上万名会员,1万多册精挑细选的图书。每两个月我会出一本小杂志,向会员们推荐好书。来自广大读者的支持成为我不懈的动力。还记得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时,有会员主动提出来要给予我一些资助,还有的会员因为离书店近而不愿搬家,这些都让我十分感动。
昂贵的房租一直是困扰民营书店发展的主要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已经搬离马路边的底商,选择在社区等便民场所“安家”。在热心会员的支持下,天泽书店也将会搬到一处僻静的、宽敞的场所。
在那里会有3层小楼,面积接近500平方米,在那里读者可以泡上一壶茶,享受整个下午读书的快乐时光。在第三层我还想辟出一个沙龙空间,为读者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
职场竞争的压力,繁忙工作的无奈,往往会让有些人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我会一直坚守自己的梦想,将书店经营下去,继续向更多人倡导一种经常读书的健康生活方式。
(卞虹讲述,本刊记者毛振华记录整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