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中国梦 >> 最新报道 >> 石磨情 老区梦 >> 阅读

石磨情 老区梦

2013-05-18 12:28 作者:武超群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lh
分享到:

文/武超群

春天是百姓播种的季节,更是梦想萌发的季节。在老家庭院的葡萄架下,一盘青灰色的石磨静静地躺在那儿,上面摆满了花盆,宛如鲜花映衬下别具一格的装饰品。在家乡的农村,几乎所有的石磨已经被主人丢弃在了遗忘的角落。然而,这一块块看似平凡的石头,记载了无情的岁月在它们的“容颜”上镌刻着的百姓生活的渊源和梦想。

我的家乡是沂蒙老区,祖祖辈辈流传着“靠山吃山,指山打磨”的民谚。那个时候,村子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石磨,也有早起床推磨的习惯。一家鸡叫,家家鸡鸣,鸡犬相闻此起彼伏。农村的生活比较苦,煎饼是乡亲们的主要干粮,一天三顿几乎都在吃煎饼。祖辈也就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煎饼一张张,地瓜玉米都出香,卷着大葱就咸菜,个个吃得白又壮。煎饼卷大葱,又成了家乡特征的写照。

对许多人来说,他们都是吃着煎饼长大的。一张张香喷喷的煎饼浓缩了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当时我们姐弟几个还小,天还蒙蒙亮,母亲就一遍遍地吆喝:“天亮了,起床推磨了!”当我们极不情愿地睁开睡意犹存的眼睛,下意识地从墙上的木格窗户向外望去,发现外面一片漆黑,我才知道母亲又在骗我们小孩子了。父母起床要比我们早得多,等我们磨磨蹭蹭走进磨道,淘好的粮食、磨棍和套绳已经准备好了。盆里盛满粮食,有时是地瓜干,有时是玉米,很少有小麦。我和姐姐迷迷糊糊地抱着下滑的磨棍,无奈地推着眼前如此笨重的“庞然大物”,头昏目眩。由于人小磨高,我常常跟在大人身后围着磨跑,磨棍的那头经常刮满了面糊糊。等磨推完了,两三盆面糊也出来了,东方才露出一抹红霞。

推完磨以后,母亲接着又支起圆形鏊子烙煎饼。她在鏊子下面点燃一撮草,把一小勺面糊均匀地摊平在鏊子上,不一会儿,一张像纸一样薄的煎饼烙出来了。在我们家里,烙煎饼一直是母亲干的活,她蜷在鏊子旁,一呆就是大半天。由于麦穰和玉米杆燃烧时冒出很多烟,加上屋里的通风又不好,烟熏火燎,呛得她直流泪。母亲很辛苦,也很无奈。她经常告诉我们,农村生活不容易,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有个好出息。那个时候,我知道了母亲质朴的梦想和殷切的期望。

就这样,一盘盘石磨,一根根磨棍成了贫苦百姓的传家宝,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坚强的石磨饱经风雨冰雪的洗礼,默默无闻地哺育了无数的沂蒙儿女。一次次地推磨,一次次地旋转,逆时针转出了一圈圈清晰的年轮,转出了父老乡亲为生计而奔波的艰辛历程,也转出了乡亲们在落后农村期盼富裕生活的梦想。

起点意味着终点的轮回,石磨圆满地旋转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轨迹。在这条坚实而没有尽头的磨道上,我们不知道何时可以停止前进的脚步。我知道,所有童年的梦想绝大多数是在这种情愫的激励下实现的。

年事渐增,我们开始背着一摞摞煎饼踏上漫长的求学之路。在陌生而没有尽头的学道上,我踯躅着、徘徊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时不容易把握,只有石磨的刚性和煎饼的馨香在记忆里闪烁,传递着温存的力量。咀嚼一口棕灰色的地瓜煎饼,真甜;品尝一口黄澄澄的玉米煎饼,真香;咬下一口令人垂涎三尺的小麦煎饼,有滋有味。

考上中学以后,煎饼成了我们日日相伴的伙伴。每到周末,我都会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回家带上一捆煎饼,作为一周的口粮。有时候,同学们聚在一起闲聊,总觉烦恼之事常在,诸如生活的压抑,考学的压力,前景的渺茫等等,但我们都不曾气馁。人生真像一盘沉重的石磨,成功和磨难仿佛是牵着它运动的两种力量。有沉重才会有轻松,有磨难才会有成功,我们期盼着成功,也不害怕磨难,我们知道屈服于困难会有更多的困难,战胜困难才会孕育新的成功。这种“石磨信念”一直陪伴着我们。多少年来,农村的学子几乎都是在一捆捆煎饼的陪伴下读完中学,考上大学,实现父母曾经想过但未曾实现过的梦想。这是千千万万农村学子为之奋斗的“个人梦”。

逝者如斯,推磨的年代已渐行久远。如今,我们已无须再走进那圈圈硬实的磨道,也不必让劳累了一生的父母喊我们“闻鸡起磨”了。那些大大小小的石磨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新农村建设中“光荣退役”,偶尔还继续发挥着“余热”。前两年,我带着学校摄影协会的会员到沂蒙老区的竹泉村采风,在那里发现了许多石磨。这些石磨被有序地平铺在竹林之间,与茅舍、清泉相伴,形成了一条条弯曲有形、颇具艺术气息的林间小道。这世外桃源般的古式村落颇具特色,吸引了大批游人驻足观赏,回忆起沂蒙老区的“前世今生”,温故了我们祖祖辈辈的推磨梦,正如“竹泉坊”坊联所言:梦里说梦,笔端几度桃源梦;天内寻天,泉上一壶竹洞天。石磨,在这里“别有洞天”,引人入胜,续作“桃源梦”,实现了自身的全新价值,在为当地旅游事业默默“圆梦”,为沂蒙老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烙煎饼已成为沂蒙人致富的一种手段,他们通过改良工艺,把煎饼做成了营养丰富、口感细腻的地方风味食品,有玉米煎饼、小麦煎饼、高粱煎饼、小米煎饼、绿豆煎饼……每当回老家看到路边各种各样的五谷杂粮煎饼时,我们总不禁感慨:从过去靠人力推磨到现在的电力推磨,从单一品种的煎饼到多品种的煎饼,这不正是农村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吗? 这不正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例证吗?

时代在变,梦想在变,百姓的“民生梦”也在变。沂蒙老区的百姓也盼望有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完善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住房条件、更安全的生存环境,更加公平的社会氛围……百姓有自己的梦想,国家和民族也有自己的梦想,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成为中国梦的核心,它涵盖了每一个百姓的梦想。百姓的梦想又成为了国家和政府施政的导向。

古语说,做梦容易圆梦难。我们要把个人梦、百姓梦和国家梦有机融合,凝聚力量,彼此激励,互为支撑,锐意进取,让“梦想”有个落脚的地方,否则只能是南柯一梦。梦想可大可小,只要我们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