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中国梦 >> 最新报道 >> 军营里走出的公益达人 >> 阅读

军营里走出的公益达人

2013-05-16 16:52 作者:扆妍妍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 编辑:lh
分享到:

在北京的公益圈里,有一位非常活跃的公益人士。他资助过孤残儿童、救助过孤寡老人;他去过汶川地震灾区,帮助当地百姓重建家园;他参加过奥运志愿服务,被评为优秀志愿者;他创造了“每月少开一天车”、“爱心直通车”等全国知名公益品牌;他组建起一支车友应急志愿者队伍,服务于城市自然灾害的应急抢险和救援……

不熟悉他的人,以为他是一位职业公益人,其实他是一名普通的军校教员。这就是军营里走出的公益达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院(简称防化学院)基础部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讲师李云威。

“军人职业特殊,爱心不分界别”

在防化学院,记者见到了35岁的李云威,他身着绿色军装,显得挺拔而英武。18岁那年他从地方考入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防化学院当教员,一干就是13年。

军人做社会公益,听起来有些“不务正业”,但李云威却有自己的想法。“军人本身就是志愿者,雷锋就是最著名的公益人。当我身穿军装的时候,我服务的是国防建设;当我换下军装的时候,我服务的是社会建设。”李云威说,无论是作为军人还是志愿者,他心中始终有个信念,那就是服务人民。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李云威在家坐不住了,他立即赶到北京应急志愿者指挥部,和大家一起商量如何支援灾区。“虽然不能赶赴灾区,但每个人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李云威说,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名武警战士的话让他记忆深刻——“但凡有一点防灾知识,很多人是可以保命的。”为此,他连续举办了多场针对志愿者应急救援知识的讲座。

去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发生后,一些市民不幸遇难,刺痛了他的心。他先后组织了400多名志愿者参与救援和灾后重建,忙活了整整一个假期。

事后总结,他发现很多市民对各类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处置方法缺乏了解。于是他开始自学应急知识,并借助“志愿北京信息平台”组建起车友应急志愿者队伍,为大家义务讲解、培训应急救援知识。

“全世界每年有500多万人需要紧急救助,其中6成以上死在进医院之前。”李云威认为,“救”在身边,真正的帮助来自灾难发生时身边的那些普通人。截至目前,已有3000多名北京市民加入了应急志愿者队伍。李云威说:“教会一个掌握应急知识的人,就等于城市里多建了一个应急救助站。哪怕未来能救一个人,这件事就没白做!”

对于李云威的公益行为,防化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张立华评价道:“军人职业虽然特殊,但爱心没有界别。与别人做公益不同的是,李云威是个很好的引领者和传播者。他不仅自己积极在做,而且带动着一个团队去做,因此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公益是我课堂最好的助教”

很多人并不知道,李云威是第一个在北京发起“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的公益人士。当时他并没有想到这一建议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成为北京奥运会交通保障的官方形式。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有人认为他在作秀,在赚取名气。

面对非议和质疑,李云威说,立竿见影解决环境问题是不可能的,北京环境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许“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环境问题,但环境问题的改善,必须从群众参与开始。

在防化学院的一次运动会上,李云威发动全教研室同志做保护环境宣传,组织了以回收空饮料瓶换取彩丝带的活动。学员们非常支持,他们自觉地把喝完的饮料瓶拿去换彩丝带。一天半时间,共回收空瓶800多个,看着面前满满的几大箱饮料瓶,李云威乐呵呵地说:“一个活动如果能开启大家一丁点的环保意识,也算成功了。”

作为军校教员,李云威把“知”与“行”的关系理解得很透彻。“公益是我课堂最好的助教。”李云威说,作为一名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政工教员,职业要求他在课堂上要把社会问题给学员们讲懂、讲透。这对年轻教员来说是很困难的,从书本到书本肯定不行,但军校环境又相对封闭,所以他选择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接触社会,再把自己的感悟带回军校、带到课堂。

李云威认为,关爱群众是军校学员最起码的要求,要在危难时义无反顾地做出牺牲,平时就得培养奉献意识。“如果总是封闭在军营里,对社会漠不关心,关键时候是很难勇于牺牲的。”

防化学院基础部主任石立峰说:“我多次听过李云威同志的讲课,他把自己的实践活动应用到课堂中,使课堂离现实更近一点,更深刻一点,也更生动一些。”石立峰说,军人要有很强的奉献精神,李云威利用点滴时间去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这在学员中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了作为一名军人的价值。

带动:李云威的公益关键词

军人、教员、志愿者,多重身份让李云威每天都生活得很忙碌。周一到周五,他要在学院教课,周六、周日又要忙着志愿者活动。面对这些繁重的工作,他总是说:“虽说忙,但我很快乐。”

谈到未来的梦想,李云威说,希望能因自己的存在而让生活的都市发生些积极的改变。“过去,我看到社会或身边的人有需要,总是想着自己能去做些什么。但现在我想得更多的是,我能带动身边的人做些什么,怎么带动、怎么去做。”

“李云威的公益事迹,在军校学员中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张立华介绍,部队每年集体组织献一次血,但是名额有限,有好多同志献不上,就利用周末时间到市内采血车处献血;很多学员省吃俭用,用自己的津贴费去资助贫困生。这些学员毕业后当军官,他们的行为又会影响更多的战士。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公益事业应该是可持续的,是全民性的。”李云威说,他希望志愿者们能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参与。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带动的力量是无限的,带动一个人就是增加一份力量,只有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才会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美好。(记者 扆妍妍)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