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品牌 >> 2014年农民群众有五盼 >> 阅读

2014年农民群众有五盼

2014-01-03 15:29 作者:杨明生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常磊
分享到:

湖北 杨明生

2014年是马年,农村有句俗语,“马年好耕田”。同时,2014年又是全面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奠基之年,上上下下都期盼百业兴旺。以笔者在湖北省首批小康县(市)宜城市的观察,当前农民群众对2014年有“五盼”:

一盼食品安全有保障。近些年,食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吃肉怕激素,吃菜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里没数”。这些来自民间的顺口溜反映出老百姓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担忧越来越甚。能不能将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对各级政府的执行力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影响食品质量的环节很多,就拿农田这个环节来说,土壤、水质都会影响到农作物的质量,从而影响到食品的安全。有不少农民说,每年的3.15行动、质量打假行动,城乡是两重天,城里轰轰烈烈,农村是冷冷清清。也有不少农民说,城里人发现假货都有人管,农村假货盛行却少有人问。所以,群众期盼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方位监控,让老百姓能够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舒心。

二盼务农能有好收益。进入新世纪,全国粮食生产、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十连增”,但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村发展前景普遍仍然心存担忧。一忧农业基础差。譬如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问题十分突出,水库渠道年久失修,失去功能,河道防洪蓄水设施大不如前。还有农民说,从全省看,宜城应该算得上旱涝保收的地方了,这几年都难逃连年干旱、年年歉收的困境,可从报纸、电视上看全国却是年年丰收,真不知道是哪些地方丰收了、怎么丰收的。二忧农产品销路。近年来,农资价格涨了,水费和农机具的开支涨了,人工成本涨了,但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不断上演“过山车”行情,推倒算账,丰产不丰收,务农难致富,严重影响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尤其是2013年,农民兄弟拼死拼活从“旱魔”口中争得了来之不易的粮食丰收,结果粮价下跌连保护价都卖不了,不少人担心“粮贱伤农”现象会再次出现。三忧无人务农。目前农村“空心化”倾向明显,“60,70后不想种田,80后不会种地,90,00后不谈种地”,青壮年劳力集体奔向城市里过着打工生活,农业生产只好由“老弱病残”来承担。基层干部群众希望中央继续推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三盼农民子女能够上好学。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源发展教育,教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教育布局更加合理,尤其是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减”,群众教育负担有所减轻。但由于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等非义务教育收费还比较高,农村孩子在相当程度上仍旧存在上学难的问题。许多地方“一刀切”的撤点并校,每个乡镇只保留了一所小学或初中。虽然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但变相给老百姓增加很大负担。比如,许多人的孩子上个小学要跑一、二十里的路,这对于那些只有5,6岁的孩子来说,不是要住校,就是要大人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这样下来,两个人一个月至少要花七、八百元。这对那些经济贫困的家庭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还有,既然教学设备都是国家投资的,老师的工资都是财政负担着的,可不管是上高中还是上初中,学校每月还要变相收取许多费用。因此,农民期盼他们子女能上得起学,多学点知识。

四盼有病能得到救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普通老百姓“看病难”的难题,但“看病贵”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参合资金逐年水涨船高,从参合资金一年一个台阶,对一些贫困老百姓来说,仍是沉重负担,真的一旦病了,即使有新农合承担大部分的资金,但剩余部分仍是不能承担之重,许多人有了病情愿苦熬,也不到医院去检查去,以致于小病等成了大病,结果花了几千几万元还治疗不好,不但人没了,还因病返贫。还有,很多农民工到处流动,他们在外面打工时有病只能就近就医,医疗费根本报销不了。老百姓期盼,合理分配公共卫生资源,把医疗卫生事业重点放到农村去,让新农合政策能够更实惠一些,全民医保能够更实在一些,千方百计平抑药价,逐步提高报销比例,确保贫困的低收入老百姓“病有所医”,让“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一次院,一年活白干”的情形不再出现。

五盼养老保险提高标准。近年来,各地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推行新农保和城镇低保制度,老百姓对此欢欣鼓舞。从过去一分钱养老金也没有,现在每月领至少55元,“从0到55”,有当然比没有好。可一年660元,远不及目前国家2300元的扶贫标准线,远不能指望“养老不犯愁”。一些农民说,农村养老保险不能在“55元”止步,“55元”的标准已经执行多年了,这几年房价、粮价、肉价、菜价、工价等一直在涨,这“55元”越来越不顶事了。笔者在农村看到,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已达到60岁以上,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绝大多数生活很艰辛,仍然坚持繁重的体力劳动,甚至连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还在地里干活……老百姓期盼政府完善社会保障物价联动机制,根据当地物价水平相应调整基础养老金、地方财政补贴等费用,让老百姓“老有所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