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文化 >> 品读 >> 慢读时间丨多少天经地义,恰是岂 >> 阅读

多少天经地义,恰是岂有此理

2017-04-10 15:04 作者:雷文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天经地义,最早出自《左传》,“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指的是天地间历久不变的道理。随着岁月更迭、时代变迁,有些“天经地义”已支离破碎,比如“父债子还”“家丑不可外扬”等;也有些并不受时空限制,仍适用于今日,比如尊老爱幼、人无信不立等。

还有一些听上去很“天经地义”的说法,比如“什么年纪做什么事”“工作稳定最重要”“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其中很多是祖辈们基于自己或他人的人生经验提炼出来的,并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凭借传统习俗的强大力量,规训着人们的行为。这些似是而非的“天经地义”,虽蕴含着老一辈的良苦用心,却常常引发代际间的冲突。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写道:人的常识只是某一时代的一种思想模式,在它里面包含着那个时代的一切偏见。如今的中国,生活方式的多元重构常常让人无所适从,新旧价值观的深度碰撞往往令人撕裂不已,我们的肉身被拉扯进现代,头脑时常还晃荡地跟在后面。

也许,是时候重新审视一下那些所谓的“天经地义”了!

到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

“到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怕是可以列入家长教育子女必说金句排行榜前三。一般,这句话后面紧跟的是“我在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早就……”按照长辈的路线图,你本该在18岁考入大学,22到25岁找到稳定体面的工作,25到30岁找到人生的另一半,35岁之前生完二胎。完成这一切,你就是许多家长欣羡的“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荣升为家族朋友圈的教育范本。

完不成这些,你就可能在某个时点之后得到一对一、多对一的辅导。辅导大多以一段深入灵魂的谈话开始,以“父母都是为你好,怎么可能害你”的叹息结束。

总有人尝试告诉我们如何去生活,给出真诚的建议。诚然,生命有其成长、成熟、衰老的自然规律,它本身就是各种体验的综合。世间万物也都有自己的节奏与韵律。但人生不是问答题,没有标准的答案可以参考。

个体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18岁踏入大学校园很好,但在社会摸爬滚打后38岁回炉重修也没什么不好,看到同样的文字,倒会因人生历练而有不同的学习体验。25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固然很美,但谁能说36岁遇到自己的灵魂伴侣不是一件幸事?30岁就儿女双全享受天伦之乐是一种圆满,但终身将自己的生命力量投入喜欢的事业就该遭天怒人怨?

每个人都渴望听从内心的召唤,但仍有很多患了“巨婴症”的年轻人总在问:30岁了,学编程晚吗?转行晚吗?学钢琴晚吗?学英语晚吗?学画画晚吗?在长辈预设的轨道上躺了太久,当开始独立行走时,就容易迷失方向。其实,一直限制我们的并不是长辈的劝阻和社会的偏见,而是自己没有一颗强大、坚定的心。

生命不是铁板一块。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开启一扇通向诗和远方的大门,每一条路都可以曲径通幽、风光无限。来自生命本身的好奇与探求会帮我们拓展生活的边界,增加生命的广度与厚度。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也没有不可企及的彼岸。

生儿育女是女人的天职?

前不久,网络社区知乎的一道问题引爆了朋友圈:“为什么有的女性讨厌生孩子?”其中一名网友的匿名回答获得了近5万个赞。女网友介绍了自己不同寻常的育儿理念,大意是本不想生育孩子的她在家庭5人小组——老公、公婆、父母的劝告下同意生娃,但有个前提:各家庭成员均要投入养娃事业,自己则要维持生娃前的生活质量。于是,女网友怀孕时拒绝了婆婆的过度食补,生娃后依然保持刷健身房的良好作息。

大概是女网友的回答挑战了很多人对于生儿育女的刻板印象,在得到5万个赞的同时也遭到不少抗议。点赞者看到女网友让老公去喂夜奶的举动大声叫好;看到老公因为累不敢再要二胎忍俊不禁。抗议者则觉得生育是女人的职责和使命,女人不仅要生孩子,还是孩子的主要照料者,为孩子牺牲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

母性的伟大无私毋庸赘论,但不愿生养孩子的女人就是自私的吗?

美国妇女运动先锋、记者、社会活动家GloriaSteinem在回答为何自己不生育时说道:“没孩子我真是太高兴了。每个人都可以活得与众不同。就像有些人说的,‘有子宫并不一定要生孩子,有声带也不一定要做歌唱家’。”

决定生育,享受孩子带来的天伦之乐是自由;决定不生育,过简单快乐的生活也是自由。按照自己的人生信条生活,委实不应被贴上自私的标签。

我们已经告别了宗法社会,但宗法思想依然隐藏在不少人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在以父系为中心的宗法社会,人们极为看重家族血脉的传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宗法伦理维护的是父母的绝对权力,孝与顺等同。

在文明的现代社会,孝的内涵早已顺时更迭,现代语境下的孝建立在人格独立和尊重的基础上。我们依然尊重伦理情怀,但这并不等于任传统礼制文化中的沉渣泛起。人与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有基本的界限。这种界限不是冷漠的分野,而是出于独立个体之间的尊重,既有对个体生活空间的尊重,也有对个体生活选择的尊重。

让牵涉其中的人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做出决定,才是成熟的体现。将自己的世界观强加于人,要求别人按照某种套路生活,无疑是一种情感或道德的绑架。

眼见一定为实?

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要感谢科技的力量。便携的拍录设备让生活中的珍贵点滴得以随时记录,即时的通讯分享让世界变得扁平可及。朋友圈中随处可见完美的肌肤、精致的妆容和无瑕的身材。3D电影营造出了立体的影像,AR将虚拟的元素带入现实世界,VR又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

真实与虚拟的界限被不断打破、重建。没有时间的限制、没有空间的窒碍,人们可以超脱现实的束缚,完全沉浸在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中。正是因为感官系统的可欺骗性,再加上新技术的迷惑性,我们容易迷失在所谓的真实中。

有时候我们以为触碰到了真相,但仅仅是拾到了事实的碎片。这是个渴求真相的时代,也是个扑朔迷离的时代。一方面,我们以各种在场的方式记录下事件过程,另一方面又在无数个关于真相的解读中陷入迷惘。

近有武汉面馆杀人案,宁波老虎咬人案,远有“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罗一笑事件、中国游客泰国铲虾事件……这些新闻事件刚出现时,都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因为它们大都配有图片、视频,以及当事人或目击者细致入微的描述,再加上自媒体评论员的条分缕析,这些因素一叠加,狠狠地戳中了受众的心。但最后的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以至于一些新闻事件到现在依然没有真相。

且不论真相到底如何,在等待真相的过程中,部分媒体和网络评论员凭借非常有限的信息便敢于“脑补”大量情节,撰写臆测性评论。媒体有如潮涌,众声肆意喧哗,真相似乎唾手可得,又似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媒体爆炸的时代为事实承担自己的责任,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话筒。一个人的声音虽然微不足道,但当它们汇聚时也会声如洪钟,这股合力可助人,亦可伤人。要知道,每一起热点事件背后,都可能有一个或数个挣扎的灵魂。

虚实难辨的不是世界,而是人心。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沉醉于第一印象,容易忽略或刻意漠视事件背后的复杂现实。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我们想看到的,我们得出的结论,有时是从头脑早就种下的刻板印象发酵而来。

“以牙还牙”就是伸张正义?

曾有一个帖子风靡朋友圈:网友希望对拐卖儿童的人贩子处以重刑,“不求点赞,只为扩散”。事后证明这是某公司的营销活动,但据调查显示,仍有8成的网友支持判处人贩子极刑。2月初,一名女士带着孩子看电影,因为孩子多次说话,旁边两人警告无效后,动手打了母子二人。一些网友在评论里表示赞同打人者的做法,网络上甚至出现专门板块讨论如何反击“熊孩子”。

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究竟是天经地义,还是成为了宣泄戾气的托词?

《汉谟拉比法典》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之说,我国古训也主张“杀人偿命”,这些都属于人类社会早期的同态复仇,即用近乎于等价的方式完成原始的报复。同态复仇“快、狠、爽”,这也是那些以复仇为主题的故事和电影能让人血脉贲张、激动不已的原因之一,如《基督山复仇记》《赵氏孤儿》等。

然而,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逐渐意识到,简单的以牙还牙不利于社会构建与和平相处,以杀戮对抗杀戮只能让人类走向黑暗的深渊。

放眼国内,以牙还牙的思维方式容易积攒愤怒,点燃戾气,引起更大范围的失序。比如,排队时看到别人插队,自己心中不平也挤到前面;在公共场所一言不合就开撕,多看两眼就拳脚相加;开车被别,斗气飙车导致“自杀性”对撞。

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和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在共同撰写的《捍卫“所谓的”法律》一文中写道:我们始终信仰法律能用理性克制暴力,并为此奉献出自己的职业生涯。法律不仅仅代表着社会的不同利益,它更象征着我们的共识。法律尊重异议;它耐心地考虑不同的证据和主张;它听取所有人的观点。法律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目的就是要结束无休止的复仇与“以牙还牙”,它用公认公开的合理制裁取代仇恨与敌意。

人类拥有的理性之光能够战胜野蛮。对正义的追寻应诉诸法律和道德,对戾气和嗔恨的化解应反观于内心。激情与理智仅有一线之隔,受害者与迫害者也只在一念之差。

结语

对部分“天经地义”的再思考,其实触碰了这个时代最为敏感的话题。世上没有绝对的“天经地义”,唯有深入思考方能厘清种种迷思。质疑“天经地义”并不意味着推翻一切,而是带着质疑的精神去探求生活的多样性,带着理性的精神去决定价值观的取舍。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没有模板的生命状态中,做重要决定的时机比时间更为重要,找到对的人厮守比闪婚更重要,做顺应内心的事情比浑浑噩噩地活着更重要,做一个理智有主见的人比人云亦云更重要,做一个平和温暖的人比睚眦必报更重要。(专栏特约撰稿 雷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