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文化 >> 品读 >> “执子之手看,与子偕老”是战争 >> 阅读

“执子之手看,与子偕老”是战争诗?

2016-12-23 13:51 作者:郭慕清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王静
分享到: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出自《诗经·邶风·击鼓》

有一种爱,与恨交织,就像《呼啸山庄》中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得不到又忘不掉的纠结;

有一种爱,与怨相随,如同宫廷戏中后宫妇人对皇帝的感情,期盼里掺杂着谦恭小心和处处算计,爱得越深,怨恨就越深;

还有一种爱,与怕纠结,爱得越是浓烈,就越怕失去,就像手捧一个定窑白釉花口瓶,越是完美,就越怕一不小心摔碎了。

处在这种情感中的人,总有一种被命运裹挟的凄凉萦绕心头,情深似海,却怕有一天会天人相隔,永远别离,就像是这首《击鼓》中男子那般,爱人之间弥漫一场残忍的战火。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战鼓擂得镗镗响,官兵踊跃练刀枪,远离家乡,思归不得,嗟怨想家,思念恋人,想起他们在出征前许下的承诺: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们曾无数次听过这四句话,以为这是最温情缱绻的句子,以为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情话;以为爱意扎根心头,凤冠霞帔迎来佳人,执子之手,一起度过漫漫寒夜,熬过凄风苦雨,一起看长河落日和大漠孤烟,一起携手白头。

以为这是不离不弃的爱情,所以才钟爱,所以才在少年时的情书里悄悄写下,送给心上人,所以才在花前月下的海誓山盟里,深情许诺。

然而,却不知这四句竟出自一首悲情的战争诗。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你看。《击鼓》一诗也是如此,它把现世安稳的幸福一点点撕碎蹂躏,战火熊熊燃烧,大丈夫当保家卫国,诗中的男子再也不能悠闲地采菊东篱下,把酒话桑麻,不得不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逸生活,踏上征程。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把一句绝美的誓言,在一个残酷的环境里倾诉,无处话凄凉,处处皆离殇,悲伤埋下种子,期待蓬勃生长。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相爱的人因为无情的战争而分别,男子出征,前路凶险,不舍爱侣,也不知道归期何日。读之,令人痛心不已。

这首诗将战争的残酷与爱情的幸福绑在一起来写,枪炮与玫瑰、国与家处在一种撕裂的状态里。思乡情切,却征途羁绊,所以才“不我以归,忧心有忡”,有家不能回,这是多么凄惨的一件事,又怎么能不忧心忡忡,撕心裂肺地痛呢?

这首诗所描写的爱情越美好,誓言越真诚,思念越浓烈,越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诗中男子心中的那份“怕”,那份担心,就越弥漫在字里行间。

君子于役,遥遥无期,让他能坚持下去的信念,就是那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

这情这景,有些像电影《冷山》。英俊的裘德·洛扮演男主人公英曼,在美国内战期间,他身负重伤,生命所剩不多,之所以能够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故乡冷山,见心爱的意中人艾达一面,就是因为这种信念,就是因为他怀中那张被揉烂了、边角磨损的艾达的照片。

可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战场上刀枪无眼,分分秒秒间都有变数,能否生还,全是未知。虽然拼劲全力,却谁知道老天答应不答应呢?平安过了今夜,谁又能知道能不能再次挽起爱人的纤纤玉手看明天的太阳呢?

所以,会怕,会伤怀。

第三章写了一个小场景,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却是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爱驰骋,征人厌久役,这个细节,真实,映带人情。“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失去了马,不能一日千里,犹如失去了速速回家的可能性,真真是郁闷极了,悲悲切切的伤感一下子就笼罩了心头,无法自拔。

而在最后一章里,“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诗中的男子也怕那战场凶险,怕那刀剑无眼,怕与爱人从此分离,天人相隔,没有缘分再次相见相守,怕被命运捉弄,没有办法坚守那晚月光下的约定。

所以,诗中的男子是绝望的,也是悲观的,这种情绪在篇尾被渲染得浓烈,让读者感同身受。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很多沙场诗,都冷冷的,无比残忍,虽说有一种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豪迈之情在,但是细细读来,会觉得与《击鼓》大为不同,他们字里行间铿锵慷慨虽多,但却少了一份对个体的人文关怀和对真实幸福的重视。这些热血男儿,对战场厮杀、悲壮的牺牲,难道就真的不怕吗?

“夜疑关山月,晓似沙场雪,羌笛一声来,白尽征人发”。《击鼓》一诗中的又爱又怕,因为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所以才对生充满了渴望,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这是真情的流露,更是最平常的人性反应。

这种情绪,贯穿全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一种悲凉之情袭上心头,一种小人物在大背景下无能为力、不得不被命运裹挟的无力感油然而生,普通人无力阻止战争,只盼着上苍怜悯,留一线生机给自己。

杜甫曾作《新婚别》,其中有这样几句: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虽说诗中的新娘子深明大义,知道国在家才在,她让自己的夫君远征,可悲痛确实真真切切,她自诉怨情,读来,也是无尽悲凉。

战争与否,我们做不了主,很多时候,也只能期盼和平永存,恋人再也没有离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