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文化 >> 动态 >> 邓飞:做公益需要“视辱如常” >> 阅读

邓飞:做公益需要“视辱如常”

2013-10-08 13:54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编辑:134261
分享到:

民间慈善做不好同样会受质疑

Q:这次救灾中,有很多人通过壹基金、还有你的组织来为灾区捐款,你觉得相对于官方来说,像你这样的民间组织有何优势?

A:我们的优势是在于我们在筹款的时候没有任何特权,完全依靠我们的公信力来求得发展。而建立公信力需要一个持久的良好的行为。以前,我做记者做一些报道会有一些忠实的读者,做公益之后我们坚持公开透明,一点一滴都被监督,所以“免费午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诚信、公开、透明是现代公益的“标配”。

Q:人们将信任给了民间组织,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影响?

A:这样就会促使慈善组织回到一个正常的秩序,我们做了一个依赖公众捐款的一个组织,它必须要向公众作出交待,并且只有通过它自身良好的表现才能保证捐款顺利进行。

大量捐款流向民间公益组织,势必对民间公益组织形成另一个角度的逼迫,民间公益组织需要更大程度地提升其执行能力,从而不去辜负民众的期望,否则也会像红十字会那样遭到质疑、批评和不信任。这样一来,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优胜劣汰,会逼迫每一个公益组织去做好每一件事情,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

Q:如你所说,官民慈善做不好都会受到质疑,那么如何去提高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呢?

A:现在要提高中国公益的公信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来说,我们的社会是缺乏公益文化基础的,甚至还存在着很多误解或者偏见。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氛围是不信任的,所以公益界才有不停的负面新闻出现,都在伤害着公众对公益的信心。

如何去塑造或者重建公益的公信力?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现在相关制度的建设和配套还没有完善,需要时间去积累。不管怎样,我们应该看到整个公益界的努力,不管是官办基金会的制度创新和透明度的提高,还是民间公益组织的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都在提高。在越来越多的人的参与下,公益慈善组织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的。

今年是中国慈善的重要一年

Q:当初你为什么要从记者转型到做公益慈善?

A: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微博这个新工具的出现,让我成功地帮助找回了一个被拐卖的深圳孩子。这次经历让我看到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后来我就发起了“微博打拐”活动,希望帮助更多被拐卖儿童的家庭找回孩子,再接下来就是“免费午餐”、“大病医保”、“中国水安全计划”等公益项目。

这样一步一步做下去我发现,以前我们只有思考力和话语权,没有执行力,但自从有了微博之后,我们可以变成一个号召者,能够发起一场社会运动,团结很多人一起去改变。所以,我决定把建设性的监督变为建设性的建设。用监督去推动社会,我们可能制造了更多愤怒情绪,但如果用爱和善良去建设,容易达成共识,实现改变,我们收获的就是爱和善良,这也是一种良好改变社会的方式。

Q:通过你的经历,发现中国慈善发生了哪些变化?

A:中国慈善民间这一块表现的越来越良好。经过新的积累,国家对民间慈善和民间力量也给予了更大的空间,促使它们形成了中国社会一股重要的正面力量。而它们在行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从另一方面也在逼迫或者引导官方的慈善组织不断提高自己。这样以来,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竞争关系,共同为解决社会问题出力。

Q:在做公益慈善这条路上,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A:最大的感触就是“视辱如常”。这是曾国藩的一句话,意思是要做大事的人,事情做得越大越多,你出现的问题可能就更大,遭到的批评和质疑也会更多。如果一个人选择做大事,做不平凡的事情,就要忍受得住批评和羞辱。

Q:现在在中国做慈善的越来越多,但是人们还是在说做慈善很难,你觉得呢?

A:是挺难的。因为你要让很多人加入到你的行动中来支持你,还要大部分人满意。其实,在我看来观念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做慈善就是通过公益激活人的爱心和善良,帮助人们建立合理的价值观,让人们能够同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Q:中国未来的慈善之路?

A:今年,中国慈善表现出来两个特点,一个是官方公益慈善遭到了冷落,它们会更加反省自己,提高透明度,回归到公益组织的本质,更好地去服务人群。另一个是民间公益组织得到了巨大的捐款和支持,今年算是中国公益慈善非常重要的一年,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一年。

我能够理解中国国情,但是我相信最后公益慈善还是会回归民间,政府就是政府,社会就是社会。(记者 陈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