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三中全会 >> 最新报道 >> 求索,仍在途中 改革,永不止步 >> 阅读

求索,仍在途中 改革,永不止步

2013-11-10 18:44 作者:孟娜 傅双琪 霍小光 来源:新华网 编辑:lh
分享到:

三、厚望与抉择

中共十八大后,最高领导层即已部署和推动新的改革。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23天后,首次离京赴外地考察即选择了重走改革路,来到深圳特区,向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像敬献花篮,力倡“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一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意在推进市场化进程的改革措施:央行决定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利率市场化再进一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区内将实施的贸易自由化、货币自由化和经营市场化,会为全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今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对国务院机构进行了调整和整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成为新一届政府办的一件大事。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落实。截至9月25日,新一届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达221项。

这一切都使得人们对三中全会寄予厚望。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党代会期间的中央全会都很重要。三中全会通常会就经济社会某一方面的改革问题作出重大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历次三中全会研究的往往都是改革和发展的问题。这既是由于改革开放是中国新时期发展的鲜明特色,也是因为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谢春涛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往届三中全会更多侧重于经济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在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上更加自信的表现。

他认为,改革首先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此基础上不断面对新问题,实现新突破。“改革开放30多年,到了总结成就和经验教训、克服新的教条主义和僵化现象的时候了。”

观察人士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有望针对过去多年屡屡提及、却往往止步于经济周期波动压力或是利益集团阻挠的改革议题,列出整体设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怀超说,目前,中国社会在改不改的问题上,没有争议,都认为应该改革,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有争议的是改什么和怎么改,即改革的次序、程度和措施。

在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上,谢春涛认为,十八大报告已经讲清楚了,三中全会将是对十八大精神的具体化和贯彻落实。比如,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如何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等。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秦刚认为,改革最迫切的方面,首先是回应民众的期待和要求。

陕西心特软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解领权说,应该建立民企与国企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享受法律保护的机制。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大四学生陆鸿裕呼吁公平的就业机会,而不是靠“拼爹”。

黑龙江大庆市石油钻井工人王迎春对完善社会保障充满期待:“我父亲得了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照顾老人感到压力很大,新一轮改革中社会保障制度可得跟上啊!”

同时,人们对未来改革的艰难也有思想准备,“啃硬骨头”、“过险滩”,即是对此的形象描述。

四、影响世界的壮举

中国的改革已经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许多外国人都成了中国改革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受益者。

1995年,23岁的法国大学生让-保尔·维多来到中国学习中文,毕业后进入商界。他后来任职至今的法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法雷奥集团,跟许多外企一样,早就瞄准了中国这个充满机会的市场。2013年初,法雷奥集团宣布,将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并雇佣更多人员。保尔·维多说:“十几年前没人能想到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得这么快。”

委内瑞拉建筑师安东于1990年和妻子来到中国“探险”。20多年过去了,安东的作品包括SOHO现代城、建外SOHO、“长城脚下的公社”别墅区的“红房子”等北京标志性建筑。他还设计了山西平遥锦宅特色酒店和钱粮胡同四合院。很难想象,这些饱含浓郁“中国味”的作品竟然出自一位拉美建筑师之手。“每一天都是新的!”57岁的安东说,变化是他最喜欢中国的一点,这让身为建筑师的他充满活力。

10年前,刚从牛津大学毕业的英国青年尼尔·波蒂厄斯来到中国,成为广东佛山石门中学的一名英语外教。今年6月,尼尔担任班主任的高三班级在高考中再创辉煌:班里45人全部考过重点大学分数线,广东省文科总分前100名中他的班里占了6个。尼尔娶了一位中国女同事,希望把“中西合璧”的教育探索进行下去。“我很满足……这是很宏伟的事业。”他说。

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的影响实际上更为深远。在工业革命前,中国保持了两千多年世界生产和贸易市场的中心地位。改革开放后,世界各国在中国重新发现了庞大的市场、稳定的政治环境、低成本的劳动力、价廉物美的产品……当然也有从石油到铁矿石的巨大消耗,时刻牵扯着全球价格波动。

中国的新一轮改革也带来了种种猜测和争议,甚至惊恐和指责。这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如果按照计划在未来几十年里取得现代化成功,会否成为“新中华帝国”?会否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产生“零和效应”,并对世界构成“威胁”?中国是否要把其他国家纳入朝贡体系?

“与一些发达国家历史纪录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中国在推动自身的改革和转型时,不仅不会对世界经济发展与政治安全构成威胁,相反还会发挥更加强大的良效外溢作用。”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说。

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认为,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相信中国的改革和转型,必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对中国发展变化的认识往往需要过程。巴西“红二代”弗拉迪米尔·波马尔回忆说,1981年,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学着烫发、跳迪斯科的时候,在巴西已经有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媒体报道说中国已选择了资本主义。

这年,波马尔带着大大的问号,和妻子第一次来到中国。他在1987年出版了第一本关于中国的著作《中国谜题: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详细分析了中国的改革前景。

“我当时相信中国的生产力将会有大发展,然后带动社会和文化发展。”波马尔说,“书出版后,我的观点有人听到了,但是没有得到重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我在做梦,而且认为中国经验就是一个短暂的泡沫。”

“后来,开始有人认识到这本书中80%的预言都实现了,但这并不是我的智慧,而是中国人民的智慧。”波马尔说,“我相信中共和中国政府能够保持其社会主义本质,并成功面对现在和将来的挑战。”

五、求索,仍在途中

国际金融危机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根据《资本论》排演了一出同名话剧,如今,已成为保留节目。接下来,他们还打算排演《资本主义》。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65年。在英国伦敦,不时有中国人到访马克思的墓地。墓碑前常能见到写有中文的花篮。
改革,不仅仅是中国人寻求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把握,也是全人类对文明未来的求索。

2008年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均遭遇严重的经济衰退,影响至今仍未消除。可以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经济体均面临着是“改革”还是“守成”的艰难抉择。

放眼发达经济体,美国奥巴马政府试图改革,但目前并未在财政、金融、福利等诸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欧盟在自身一体化进程中曾苦思如何改革体制性障碍,但至今仍为主权债务危机所困;日本经历了长时间的经济低迷后,仍未找到良性改革的前进方向。

“实际上,每个国家都在改革。哪个国家不改革呢?只是在20世纪、21世纪,没有一个国家的改革像中国的影响面这么大,触动了全世界的兴趣。”刘香成说。

从“历史的终结”到“文明的冲突”,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从“零国集团”到“去美国化”,当代世界在种种博弈的观点中寻求发展新路。中国面对的问题既有独特的一面,却往往也是人类的普遍问题:贫困、财富、增长、公平、正义、幸福、和平……这是地球上的一部宏大交响曲。

观察人士认为,中共作为领导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不仅要正视13亿多人口、城乡二元结构、贫富差距、多元利益诉求等内部问题,它还要带领这个国度参与世界范围内的文明“试验”和制度竞争与合作,为全人类的发展进步增添新的路径探索。

中国的改革已经取得成功,中国的改革尚未完成。未来充满悬念,实践会给出答案。(记者 孟娜 傅双琪 霍小光)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