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 笔谈 >> 以“四转一解决”推进铜陵资源型 >> 阅读

以“四转一解决”推进铜陵资源型城市转型

2017-05-26 11:02 作者:倪玉平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以“四转一解决”推进铜陵资源型城市转型

——铜陵市市长倪玉平

铜陵因铜立市、因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自2009年入列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试点市以来,铜陵坚持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探索形成了观念转新、经济转型、环境转优、体制转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四转一解决”转型路径,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三年获得转型绩效考核优秀城市。

一、推动思想解放,促进观念转新。资源型城市虽有资源之利,但也极易落入“资源陷阱”,形成依赖固有的发展路径之弊。在推动转型过程中,我们不断推动思想解放,系统促进观念转新。

第一,坚持思想先行,营造观念更新土壤。铜陵先后开展过四次解放思想大讨论。1991年,时任市长、现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主导开展了以“醒来,铜陵”为主题的首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旗帜鲜明地倡导“解放思想,黄金万两”,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奠定了铜陵勇于创新的基因。之后,全市又相继开展了以“起来,铜陵”(1998年)、“崛起,铜陵”(2008年)、“转型,铜陵”(2014年)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每次大讨论,都坚持立足发展实际、跳出思维框框,不断地突破难点、阻点、痛点,不断地走出误区、消除疑虑,理清思路、凝聚共识,形成了与时俱进的良好社会思想氛围。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发力攻坚。聚焦一业独大问题,通过大讨论集思广益,提出“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的战略思路,开辟发展非铜产业新领域。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围绕如何实现集约、节约发展,把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突出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不断推动循环发展、清洁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

第三,坚持真抓实干,奋力推动争先创优。强化各级干部转型的责任担当,着力提振干部的“精气神”,既给压力,又给动力,将转型绩效与干部考核评价、使用激励挂钩。建立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既严格规范约束,又为担当者撑腰壮胆,有力释放了干部的能动性。在省政府目标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优秀。

二、坚持扬长补短,促进经济转型。经济转型是城市转型的关键,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转型的内核。我们扬长补短,精准定位,促进最有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

第一,抓住铜、延伸铜,提高铜业发展水平。抓住铜就是抓牢铜产业这个根基,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铜冶炼技术达到世界顶端水平。延伸铜就是延伸和拓展铜产业,提高附加值,形成一批PCB(印制电路板)、电子元器件、电池电芯等产业链条,铜产业朝全链条、高价值方向延伸。2016年,全市电解铜产量130万吨,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铜加工材产量177万吨,成为铜的净消费地区。国际铜加工协会评价铜陵为“中国铜产业链条最长、产品品种最全、技术水平最高”。

第二,不唯铜、超越铜,提升非铜产业比重。坚持“两手抓、两促进”,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手抓现代服务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铜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板块,采取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类项目、一套政策,一个专班服务、一支基金跟投的方式强力推进,不断满足项目落地相关条件,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6年,全市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0.4%,较2010年提高17.5个百分点。主导产业发生重大变化,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新能源汽车从部件生产向整车制造、智能制造迈进;电子信息产业由元器件、印制电路板向手机等终端产品拓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港口物流、金融服务、电商服务、文化旅游产业。2016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4%,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据测算,随着非铜产业的快速发展,铜产业占比由90%下降到55%,有力地推动全市经济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明显优化。

第三,搭平台、建载体,强化转型发展支撑。重点抓好四大平台建设:一是强化园区平台建设。加快推进4个国家级园区、5个省级开发园区配套建设,提升企业项目落地的承接能力。二是强化科技研发平台建设。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27.5%,居全省第2位;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2010年2.68%提高到2015年的2.92%,居全省第2位。三是强化开放平台建设。2016年,铜陵港口吞吐量1.1亿吨,成为全省第2个亿吨大港。四是强化投融资平台建设。组建工业投资集团,支持重点产业发展。设立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引导等50亿规模基金,跟投新兴产业发展。政府主导设立天使基金和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池,提升容忍度,培育发展中小微企业。

三、开展“三市联创”,推进环境转优。坚持节能减排市、循环经济示范市和生态城市建设“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协同推进,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

第一,推进节能减排,打造城市品牌。一是节能减排项目化。2013年以来,组织实施项目349个,完成投资510亿元。二是能源管理合同化。能源消费总量、节能量“双控”实现重点能耗企业全覆盖。滚动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84个,年节能量8.5万吨标煤,5家企业成为国家相关行业能效“标杆”。三是污染治理社会化。建立工业污水第三方集中治理模式,已覆盖化工、PCB等行业。四是能源利用高效化。支持发电、焦化等热源企业将热能供应服务外包,由专业公司集中供应用户,形成了一批热能供应组团,实现热能高效利用。到“十二五”末,万元GDP 能耗下降25.3%,高于省下达指标8.3个百分点,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28.8%、16%、15.7%、22.1%,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酸雨频率由2009年的50.6%下降到2015年的3.7%。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一是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利用尾矿尾渣再选、综合利用制铁球团等技术,建成了一批静脉产业项目,形成了铜、硫、石灰石三大产业循环链。二是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利用铜陵产业关联性、耦合性较强的优势,加强企业之间在余热余气利用、副产品消化、上下游配套等方面的合作,把资源吃干榨尽,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企业循环圈。2016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铜冶炼硫资源回收利用率分别达90.8%、99.5%,比2010年分别提高14.8、1.5个百分点。接到国家试点示范的任务后,铜陵抬高标杆,提出打造“循环引领、产城融合、三生共赢”的循环经济升级版,被国家发改委通过网站向全国推介。

第三,推进生态建设,改善环境质量。一是构建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大铜官山公园,长江生态廊道、东湖西湖湿地三大生态屏障,打造总面积300平方公里的生态廊道。二是突出源头治污。聚焦气水土三大污染治理,实行企业物料堆场“封闭车间化”管理,推进机动车尾气和秸秆焚烧整治,近两年,全市PM10平均浓度年降幅均达两位数,今年将达到70微克/立方米;在全省率先建立行政首长挂帅的“河长制”,2016年,入江口断面水质国家考核是全省唯一达标的城市;推进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以争创全国森林城市为抓手,大力推行60多个废弃矿山植被修复。三是开展集中整治。对城市老工矿区统筹规划,成片整治,恢复生态。先后投资130多亿元,搬迁了化工、冶炼等8个工矿区,每年减少工业产值600多亿元,影响税收20多亿元。在2015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研究报告中,铜陵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居全国第30位,位列全国生态城市第4位。2017年初,环保部和财政部公示全国四个环境治理项目推进快、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明显城市,铜陵名列其中。

四、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体制转轨。改革创新是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坚持不懈通过改革创新,构建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的体制机制。

第一,聚焦做大做强,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一是大力推进“主辅分离”、“三供一业”移交,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二是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稀释国有控股的比例,降低企业负债率。三是大力开展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试点,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增强员工积极性。四是大力推进股权多元化。运用6家主板上市公司、9家“新三板”上市企业资源,寻求与实体公司联手,做大实体板块,防止经济“脱实向虚”。

第二,坚持刀刃向内,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中介服务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四张清单”制度,实行网上运行、线上办理、在线监察,提升服务效能。从今年元月起,已有368项清单在线上运行,网上办理事项3.92万件。二是推进“多规合一”改革。实现国民经济计划,城市、国土、环保等多项规划“多图变一图”。推动审批提速提效,变部门审批为政府审批,由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变线下审批为线上审批,审批时限由过去的276天缩短到56天,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

第三,强化责任约束,建立监管清单制度。围绕监管缺失、不平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探索建立部门监管清单制度,强化部门监管责任落实的约束;扎实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试点,年内实现全覆盖,寻求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方便群众。

五、 坚持民生为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谋利,把转型发展的成果更好体现在增进民生福祉上。

第一,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从2010年起,把棚户区改造纳入“一号民生工程”加以推进,持续推行了两个“棚改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棚改面积 550万平方米,7万户居民实现“出棚进楼”。今年,将完成城区棚户区改造扫尾工程。

第二,着力补齐城市建设短板。针对城市建设现实问题,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塑造特色,加强管理。加快建设新城区,投资20亿元,建成开放了全国首个书馆一体的市图书馆新馆、全国最大的铜文化主题博物馆、市体育中心等一批文化体育场馆,促进人气集聚。改造提升老城区,新改建城市道路100多条,基本打通城区“钉子路、断头路”;建成污水管网近400公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3%;改造整治一批老旧小区,惠及居民8万多人。强化城市管理,推进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社区社会管理信息化实现全覆盖。

第三,全力解决民生问题。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十二五”以来,实施民生工程75项,民生类财政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达85%,群众满意度普遍超过90%,连续四年获得全省民生工程绩效评价先进市。扎实做好就业工作,2010年以来,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3.8%以内,连续6年低于省控目标。统筹发展各项事业,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部县区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验收,率先实现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全覆盖,率先实现城乡医保、养老和低保并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受到文化部好评。

通过上述措施,铜陵转型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二五”以来,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社会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等10多项荣誉称号,承担着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市等国家级各类试点示范30多项,连续两年成为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市优秀城市。2015年,铜陵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先进典型,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

推进城市转型,是铜陵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希望所在。目前,铜陵转型发展仍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转型任重道远。“十三五”时期,铜陵将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提出的实现弯道超车、闯出新路的嘱托,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努力为老工业城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出示范、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示范、为打造内陆城市开放新高地作出示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