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经济观察 >> 进口新规能否真正剥去奶粉“洋外 >> 阅读

进口新规,能否真正剥去奶粉“洋外衣”?

2013-05-23 07:59 来源:新华社 编辑:原碧霞
分享到:

“特供”猫腻,几万元即可披“洋衣”

然而,尽管新规有助于揭开“洋马甲”真面目,但是记者调查却发现,奶粉“傍洋牌”的现象并未根治,不少品牌仍在生产“贴牌”奶粉“特供”中国的做法,暴露不少隐患。

在网上搜索“进口奶粉”,立刻跳出80多个品牌。除了雀巢、惠氏、雅培等知名品牌外,很多并不常见,在产地一栏大都标示荷兰、新西兰等国,名字也十分“洋气”:仅以“纽”字开头的就有纽滋本、纽加力、纽源、纽贝贝等十几个。

不少企业为了获取暴利,千方百计让产品与“洋”挂钩。进口大包基粉在国内配方生产的,称之为进口奶源;国际品牌使用国内奶源在国内生产的配方奶粉,称之为“洋品牌”奶粉。专家表示,这两种奶粉,实际上是地地道道的“国货”。

“这些奶粉中,绝大多数都是‘特供中国’的,即只在中国内地销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只有在国外生产并罐装进口的,才可称之为原罐进口。为了傍上“洋”牌,企业可谓花样迭出。

最常见的做法就是,不少企业和个人纷纷前往新西兰等国,代工奶粉“特供”中国,并宣称为“新西兰知名品牌”,误导了消费者,且容易产生管理漏洞。

业内人士介绍,去新西兰注册一个品牌代加工奶粉,所需手续并不繁杂:花上一万多元注册公司,即可拥有在新西兰的办公场所;配方可以沿用代工企业以前的,无需重复研发;只需再付上首次订货费即可,不需要有任何生产经验。

很多所谓“洋”奶粉企业抱着“赚一笔走人”的心态,带有一定的投机色彩。“其使用的辅料来源比较复杂,且成本低廉,性价比不高。”宋亮说,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销毁的众多进口奶粉中,大多数品牌都是此类。

扎实做产品,恢复乳业信心没有“捷径”

“无一不‘洋’。”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说,一罐900克的奶粉成本不会超过百元,但披上“洋皮”到了市场上售价高达两三百元,比国产奶粉要高一两倍,堪称暴利。

除了逐利以外,注册洋品牌还可以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各国限购令频出,公众对国产乳业信心缺失,“十字夹击”下消费者对洋奶粉趋之若鹜。中国每年近500亿元的巨大奶粉市场,让乳业“傍洋牌”成为一种“常态”。

这种“讨巧”的做法事实上并不能拯救消费者对国产乳业丧失的信心。

曹明是认为,对于中国乳业而言,代工等借助国外优质奶源发展自身市场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事事依赖“洋”品牌,且违规欺骗消费者的做法却并不可取。国产乳业想要恢复信心,没有“捷径”,只能扎实做好自身品牌和产品建设。

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以婴幼儿配方奶粉为例,一些品牌除了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外,还添加了国家许可范围之内但不强调加入的其他成分,成为产品的卖点。商家往往会放大添加物的作用,具体有多大功效,消费者很难知晓。“应倡导理性消费的理念,不要盲目‘崇洋’。”

新西兰贸发局官员告诉记者,只有完全在新西兰本土制造,并且每个生产环节都符合国际和新西兰国家标准,才会被授权使用三角形“新西兰制造”标志;只有能代表新西兰国家形象的新西兰品牌,才能被授权使用“银蕨叶”标志。消费者如果知道这个“窍门”,就会很容易辨识真正的新西兰进口奶粉了。(“新华视点”记者 周琳 魏宗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