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环球看点 >> “老革命”卡扎菲:没有人给他写 >> 阅读

“老革命”卡扎菲: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2011-09-01 10:52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编辑:134261
分享到:

不合时宜的抗争者

大刀阔斧的政策使卡扎菲迅速在利比亚的土地上扎下根基。但是经济与社会建设的初步成功,不足以让正值盛年的革命者卡扎菲满足。早年的卡扎菲对美元和石油的看法有着很超脱的一面,更多地将之当做实现革命理想的工具。

革命是什么,成为影响和困扰卡扎菲一生的哲学与现实命题。阿拉伯世界世俗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和导师纳赛尔及其倡导的纳赛尔主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绝对是光芒万丈,年轻的卡扎菲几乎无可选择地成为了纳赛尔的忠实信徒。

一般来说,要理解中东地区自二战以后的民族独立和现代化进程及其经验教训,纳赛尔主义是一个越不过去的门槛。但值得深思的是,纳赛尔主义究竟是什么,长期以来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反倒是纳赛尔主义反对什么比较明确。

古老的阿拉伯文明自工业革命以来渐趋衰落的命运,还有西方列强政治经济上的压榨,使阿拉伯世界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受到严重挫折。纳赛尔主义其实是阿拉伯青年军官和政治家武装反抗西方列强干涉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产生的思想。包括纳赛尔在内的阿拉伯精英们,大多出身社会底层,见识过西方列强的强大,又目睹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殖民主义的衰落;他们忍受过殖民者及其代理人的鱼肉,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这使他们对西方文化植入阿拉伯世界的一切——包括西方式的法律与行政体系,充满了怀疑与鄙视,又无法彻底摆脱。

批判和打倒西方世界及其代理人势力,成为纳赛尔主义乃至阿拉伯革命的基本诉求,但是如何在铲除阿拉伯社会的西方印记后实现现代化,纳赛尔们却找不到可行的答案。最后连纳赛尔本人都在痛苦的思索中黯然离世。

不过,纳赛尔主义的缺陷并无碍于它成为那个时代阿拉伯民族谋求独立和发展的“圣经”。纳赛尔主义的精髓在于反抗,其力量源泉则寄托在阿拉伯世界的团结与联合上。这种精神对一代阿拉伯领导人都影响至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结好社会主义苏联、再加上鼓吹和实践阿拉伯各国大联合并不稀奇。埃及与英法为苏伊士运河归属开战后,又带头与西方势力的中东桥头堡——以色列几番鏖战,叙利亚的老阿萨德尝试埃叙合并,还有萨达姆发动两伊战争。阿拉伯世界风起云涌的政治形势,一时间让人目不暇接。

彼时的卡扎菲,受制于民寡兵弱的国力还有革命后辈的身份,除了个性上略微突出一些以外,在阿拉伯革命领袖当中并无特别突出之处。

今天,时代变了,其他曾经的激进革命者纷纷改弦更张,卡扎菲却一如既往,坚持革命信念,自然有不合时宜之嫌。但卡扎菲上校自得其乐,甚至还进一步反思纳赛尔主义,在自己撰写的《绿皮书》里提出了独创性的 “世界第三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功利性以及共产主义的无神论,都不能解决这个世界面临的问题。只有自己提出的建立在信仰真主基础上的第三理论,才能实践全世界的团结和发展。坚信能靠“世界第三理论”解放世界的卡扎菲,甚至因为不符合宗教习惯,在埃及坚决不吃偶像纳赛尔总统的“大虾宴”。

对纳赛尔主义的忠诚构成了卡扎菲政治人格最核心的部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年阿拉伯革命家群体中的小兄弟卡扎菲,其实是纳赛尔衣钵的真正传承者。卡扎菲坚持藐视时代的变迁,不在乎身边的阿拉伯兄弟都渐行渐远,自己高举反抗西方和大阿拉伯主义的大旗。

卡扎菲明目张胆地支持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展开恐怖主义袭击,几次三番挑衅美国权威,甚至在被美国导弹奇袭后还是矢志不移;卡扎菲在阿拉伯世界内部到处寻找与他国合并的可能,弄得阿拉伯同志对他小心提防。如果把反抗等同于革命,那么卡扎菲几乎一切内政和外交行为的乖谬都可以得到解答。甚至连出门一定住帐篷、出访时事先不打招呼这样的孩子气举动也有了充足的理由。卡扎菲一直在用挑战和反抗现有规则的方式重复着自己的革命逻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