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全国两会 >> 解读 >> 攻坚克难 大国图强 >> 阅读

攻坚克难 大国图强

2014-03-06 09:39 作者:史卫燕 张旭东 刘敏 何欣荣 等 来源:半月谈网综合 编辑:lh
分享到:

 

——梳理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就在昨天,履职一载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份万余言的报告之中,清晰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跃然于纸上,那些描绘着未来和蕴含着勇毅的词句纵横交错。

这份报告,是成绩单,更是新蓝图。这是一份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的成绩单,它同样是这个历久弥新的大国走向未来的新蓝图。成就,由我们亲手书写;未来,由我们亲手创造。

“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

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政府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做法,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坚持、不断探索与完善。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这八大问题是:

经济稳中向好基础还不牢固,增长的内生动力尚待增强。

财政、金融等领域仍存在一些风险隐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宏观调控难度增大。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一些地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就业结构性矛盾较大。

住房、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养老、教育、收入分配、征地拆迁、社会治安等方面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依然较多,生产安全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公职人员中不廉不勤现象仍然存在。(中国政府网)

改革:“向深化改革要动力”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列在了“三大原则和政策取向”的首要位置,鲜明指出“改革是最大红利”,提出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记者梳理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改革”二字出现了77次。“总理所做这份政府工作报告,‘改革’落笔之重超乎预料,无疑是一份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决心书。”听完报告的谢子龙代表说。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改革向“深水区”推进、啃下“硬骨头”的方向明确、任务艰巨。

从“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到“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从“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到“积极推进农村改革”,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到“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这些囊括政府、产业、企业、个人等不同领域的系列改革举措在报告中明确,一幅清晰的“改革任务图”也由此更加清晰。(记者 史卫燕 周畅 王建 曹国厂 张旭东 刘铮 罗博)

“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

精简行政审批数百项、企业审批制改为注册制、晒出权力清单……去年以来,各项围绕行政体制改革的措施密集出台。

就在不久前的地方两会上,代表委员接连晒出的行政审批“万里长征图”“人在证途”却暴露出社会经济运行中“婆婆”和“管家”仍然过多。一些企业家反映:中央放了,地方还捏着。一些部门,今天减了审批,明天增加了审核,企业负担一点儿也没少。

“要改革一定要打破历史形成的利益集团,就会伤筋动骨,这就是革‘命’。”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说,“行政审批其实就是来自一部分政府权力的阻碍,只有消除了障碍才行。”

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应。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

“啃行政审批的硬骨头,一是要精简审批权数量,除了必须有的,其他都予以废除;二是提高放权含金量,不能只放‘不痛不痒’的。”全国政协委员迟福林说。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提出“两个同步”:实现责任和权力同步下放、放活和监管同步到位。“改革就是改利益。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着力解决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有必要的话要建立改革责任机制,加大对执行情况的监督,加强责任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则表示,从自身改起,将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开门大事。减的是权,增的是效,放得下权力,才能激发起市场的活力。有效的市场离不开有为的政府,把“放”和“管”两个轮子做圆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车才能跑起来。(记者 刘敏 于文静 何欣荣 陈芳 张辛欣 傅勇涛)

经济:一下一上,构建“合理区间”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当前在国内外经济复杂背景下,改革和发展如何共同推进引人关注。

“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第二大原则和政策取向,提出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

根据报告安排的今年预期目标:经济增长为7.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物价控制在3.5%左右,并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由此构成了一个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大框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说,设定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也就是划定了经济发展预期调节的预警线。这意味着,只要处在合理区间内,经济总量政策就保持基本稳定,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举措仍然是推动改革创新。

代表们认为,合理区间的明确提出,消除了市场上一度出现的对政策底线的猜测,发出明确的预期信号。

“宏观政策要把握好‘度’,合理区间就是对‘度’比较好的把握,不能对下行压力坐视不管,但过于频繁地调整宏观政策,反而会干扰市场信号,扰乱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是企业所担心的。未来的宏观政策,要继续把握好这个区间和原则。”全国人大代表、奇瑞重工总经理王金富说。(记者 张旭东 刘铮 罗博)

“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

设立民营银行政策破冰、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近期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动态频频,新一轮金融改革大幕拉开。

然而繁荣之下有隐忧。去年6月份的一场“钱荒”将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脱节展露无遗:信贷、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迅速膨胀;相反的,经济增速在放缓、中小企业活力在下降。“钱荒”看似来势凶猛,实则是资金错配钱放错了地方。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属金融领域改革,打造政策性的融资机制,给小微企业‘输血’,应该发挥小额贷款公司这类民间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政府也应当对其注册资本金、监管手段、风险防范等给予必要指导。”全国政协委员贾康说。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金融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参加全国两会的业界代表委员解读认为,这标志着互联网金融进入决策层视野,体现政府开放心态、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执政理念和坚定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以及鼓励创新发展的总原则,也标志着互联网金融将正式进入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序列,并有望得到名正言顺的市场定位和决策层重视。

“我们看到,监管部门实际上有越来越明确的态度:不取缔,但要找到一个最好的平衡点。”全国人大代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正确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一定要把握好创新和规范之间的关系。(记者 刘敏 于文静 何欣荣 华晔迪 王宇)

民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提高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

“提质增效和改善民生,这分别指明了经济发展中两个不同层面的努力方向,这将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济宁市市长梅永红说,“经济社会发展是漫无止境的长跑,比的不是短期速度,而是耐力,是可持续发展,真正惠及民生。”

加快解决民生难题、早日补齐民生短板,既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政府工作报告安排的重点。全国人大代表、聊城市委书记林峰海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改善民生,这是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迫切要求。

“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就业是民生之本。全国人大代表杨淑娣说,“报告中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要比上年‘加码’100万人,这让我们感受到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之大。”(记者 史卫燕 周畅 王建 曹国厂 张旭东 刘铮 罗博)

“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总理在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

“‘治污减霾药’其实没少吃,效果为何难如人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对记者说,报告对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着墨多,提出“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让人们看到希望。打破治污“一亩三分地”,走好“全国一盘棋”,启动碳排放交易权,运用市场化手段降污,如此或能缓解“雾霾中国”的“呼吸之痛”。

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对记者表示,保障呼吸安全是民生最大期待,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只有从整体出发研究和处理该区域的污染问题,才能实现区域空气污染状况有所改善。(记者 何雨欣 商意盈 刘羊旸 陈芳 张辛欣 傅勇涛)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