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乡村凋敝? 十三种模式探路乡村 >> 阅读

乡村凋敝? 十三种模式探路乡村“新治理”

2017-12-12 09:00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模式十二:党建+

【专家推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

无论资讯多么发达、技术多么先进,“键对键”永远代替不了“面对面”。只有用脚步丈量民情,才能永葆党员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发展绩效并不必然转化为政治认同。通过加强“融入式党建”,苏州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权力下放,把社区党建、机关党建、“两新”党建统揽起来、统筹推进,确立以党组织为核心,政社互动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架构,变基层党建“独角戏”为党群“大合唱”,让党建融入发展、融入民生、融入群众。这种党建+模式既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又将发展绩效转化为政治认同,其创新经验值得推广。

“融入式党建”融出什么

半月谈记者 赵久龙

弯下腰沉下身,党群关系亲起来

走进江苏苏州太仓市城厢镇东林合作农场,农民集中居住小区环境幽雅,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丰富村民生活……一个曾经远近闻名的穷村,如今已成为资产逾亿元、村集体年收入超2000万元的全国生态村。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扎根村里27年的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说,东林村把素质好、作风实、能力强和群众拥护的优秀党员和致富能手公推直选进村党委班子,把党支部建在农民合作社和农场上。

东林村实施村党组织“365服务工程”,开展“民生大巡访”活动,建立村干部包片责任区,实施网格化管理,记录“民情日记”;开展社会化评价,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村民进行满意度调查,及时整改问题,提升村民满意指数。

“口袋鼓起来,脑袋也要‘富’起来。村里成立了太极拳队、腰鼓队、戏曲协会等10多个民间组织;建立多支志愿者团队……”苏齐芳说。

入党不是入股,当干部不是当老板

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过去100多户人家有30多个姓氏,半数以上是外地逃荒到此的居民,许多大龄小伙娶不到媳妇。如今,蒋巷村经济总量达12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5万元。

“入党不是入股,当干部不是当老板。” 蒋巷村党支部书记常德盛说,“村干部说话响不响,群众不看口号,而是看能不能带领大家共同富裕。”

“从‘大家给我上’到‘大家跟我上’虽一字之差,却相差万里,关系党心民心。”常德盛说,村民看干部,干部看支部,“兵”临城下不如“将”临城下,党员干部必须时刻奋斗在一线。

青砖黛瓦、绿树成荫,蒋巷既有发达的现代工业文明,也有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半月谈记者了解到,蒋巷人只花12万元,就能住进200多平方米的别墅;年老了还可以免费入住老年公寓,每月领300元至600元不等的养老金。

党建引领,富民谱新篇

10838名村民参与年终分配,分配总额达5800万元;村民享受的货币性福利和补贴达9项之多,全年累计发放总额达8216万元,人均获益7581元……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江苏永钢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吴惠芳表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治理的基本前提,否则便是沙上建塔”。

上世纪90年代末,在两次转制过程中,永联村老书记吴栋材考虑最多的就是在村企彻底转制之后如何保障村民的利益。吴栋材决定从永钢集团管理层持有的股份中,留出25%给永联村集体。村民们称这些股份为共产党栽下的永久“摇钱树”、党群“连心桥”。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永联村在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党代表、党员中心户为圆点,形成党组织服务网格;加强对老年公寓党支部、社会组织党支部、联峰物业党支部等支部的指导,推进基层民主自治。

农民通过“农民一点通”终端机向专家咨询农业技术问题

模式十三:互联网+

【专家推介】嘉定报副总编鄢春生

一台终端机、一则“工作日志”、一个APP,“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基因,正嵌入沪郊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催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沪郊“互联网+”的探索表明,无所不在的网络,会和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一起,推进无所不在的创新。

在当今信息社会,从“互联网+”所表现出来的连接、透明、高效等特性来看,它天然具有一种民主的性质。因而,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互联网+”的应用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也是一种内容创新,是治理现代化大势所趋。

变!当治理嵌入“互联网+”基因

半月谈记者 李荣

“农民一点通”里的村务公开

在沪郊,几乎每个村的村委会,都有一台被称作“农民一点通”的信息终端机。这一台终端机,把现代农民的自治意识,与“互联网+”治理监管制度有机地接通了起来。“沪郊集体三资(资产、资金、资源)的网络平台式监管体系,在全国是一大创新。”作为这一“互联网+”项目的主持者之一,上海市委农办研究室主任方志权认为,自从有了这样一个新平台,沪郊的集体经济底数清,方向明,种种“跑冒滴漏”行为基本可以管住了。

在这一套“互联网+”监管体系中,水稻种植补贴、农村村庄改造奖补资金等涉农政策(项目)及资金情况,都在平台上公示。农民只需在本村的“农民一点通”上点击几下,就可知晓“本人应得、本人实得”的信息,还可以监督“别人应得、别人实得”。如有疑问,可以随时咨询或投诉。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级至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包括资金管理、资产管理、资源管理、合同管理、报表分析、预警预报等九大模块,结构上分为市、区县、乡镇、村四级。此外,还建起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信息管理平台。

目前上海全市9个涉农区县、5个中心城区共有122个涉农乡镇(包括相关涉农街道和开发园区)、1677个村的农村集体三资数据录入了平台,涉及的总资产超过5300亿元,净资产1620亿元,查询点击量累计已过122.5万次。

“‘互联网+’的优势,就在于这个‘+’号。”嘉定区农经站负责人顾岱介绍,嘉定正在尝试从三资监管平台上“嫁接”出一个农村集体土地和物业租赁监管平台。

“干部日志”里的治理职能转型

沪郊的不少地区正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嘉定已在探索建立“智慧政务”平台,把公务人员“每天在忙什么、怎么忙、忙得有无效果”等公务轨迹公开“晒出来”,接受监督,也有利于对干部及时提醒。

半月谈记者打开这个“政务平台”,各个单位、每名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名下”都可以点击进去,每天的工作情况,干多干少,忙闲情况,都可一目了然。“这就叫做用数据说话,绩效留痕,没干的事混不出来,做了的事也不会认不了账。”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说。

同时,在“政务平台”上,一个人记的事儿,平台上的其他人都看得到。如果工作记实里出现“水分”,在这样的透明环境下就会感受到监督的压力。

网格化APP里的治理社会化

在采访中,半月谈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涉及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相关人士在介绍情况时,都会很自然地拿出自己的手机,在页面很熟练地操作,进入各自的网格治理APP进行演示。

嘉定区安亭镇分管拆违工作的干部赵东良说,他所在的部门也有一个工作APP,日常巡查管控的信息可以第一时间上传,第一时间共享,第一时间指令,第一时间响应。

自河长制治水实质性启动后,这里的水务部门就开通了“嘉定河长”APP。如今,嘉定区水务局水资源科科长盛永清手机上点击次数最多的就是这个APP,从其手机上可以看到,在11月21日一天中,百姓反映的各类河道问题就有几十条。

网格化APP治理,正在促进全社会的信息共享和高效互动,“互联网+”固有的共享功能加速推进着基层治理的社会化和现代化。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