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乡村凋敝? 十三种模式探路乡村 >> 阅读

乡村凋敝? 十三种模式探路乡村“新治理”

2017-12-12 09:00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模式九:新乡贤

【专家推介】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

乡村治理现代化离不开人才。城镇化浪潮中,乡村精英人才的外流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之一。乡贤文化回归正当其时。

浙江上虞和湖北巴东等地传承发扬乡贤文化,回应了新时代农民的多元诉求,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让故乡的月更明亮,让故乡的人更亲切,为中国农村新乡贤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示范与参照。

有一种情怀叫反哺

半月谈记者 段菁菁

向智囊转化,期青年传承

“乡贤首先是一个本乡本土的榜样、精英,他们积淀下来的文化称之为乡贤文化,其实就是这片乡土的榜样文化、先进文化。”年逾古稀的浙江绍兴市上虞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如是说。

不为门户地域所囿,整合相关人文力量,上虞民间文化智囊团得以建立。智囊团先后为曹娥景观带建设、大舜庙重建、大龙山开发等区重点建设工程提供系统文化策划,为农业企业策划一系列文化品牌。同时,在公共建筑、文化景观中以碑刻、雕塑、楹联等形式体现乡贤主题,在文化礼堂中开辟乡贤长廊、乡贤榜。

乡贤文化需要复兴,更需要传承。今年,刚刚高中毕业考入大学的100名上虞籍学子被纳入“新乡贤培育青蓝工程”,成为乡贤“预备役”。

陈秋强说,研究会的“乡贤之家”将不定期跟踪这百名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收集他们成长、成才信息,从感情上、精神上、物质上鼓励他们走上乡贤之路,让乡贤文化、乡贤精神深植于年青一代的精神血脉。

经济反哺,公益扶持

“如今上虞乡贤文化建设的主题是呼吁乡贤经济回归,反哺桑梓。”陈秋强说。通过召开乡贤恳谈会、邀请乡贤参加全镇活动、优化返乡创业政策等形式,上虞努力吸引外地乡贤携技回乡、引资回乡。

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激发了胡军祥的热忱,他毅然回到章镇,兴建了占地50亩的恒强工业园,为家乡带来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等先进生产线,近200名员工都是本地村民。

积小善而成大德。上虞设立的乡贤出资的公益基金已达180余个,涉及教育、卫生、养老等领域,本金总额18亿元。

由多名乡贤冠名出资成立的上虞区妇女发展基金,除帮助贫困儿童和生活陷入贫困的妇女儿童家庭外,还专设扶持贫困妇女发展经济的项目,在全区建立200个加工基地,带动4万多名妇女参与创业。

在陈秋强看来,不仅要“引得回”,还要“留得下”。“这需要政府力量和民间组织共同努力,让乡贤拥有更多渠道和平台参与家乡建设。”此外,回乡乡贤的住房、就医等公共服务,也亟待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解决这些后顾之忧。

凝聚乡贤力量,助推乡村治理

双溪村乡贤参事会会长闻尧根已经回乡3年了。双溪村不少木匠、泥水匠、水电工长年在外拼搏,如今都成了老板。在闻尧根与村班子共同努力下,双溪村成立了乡贤参事会。30多名会员每到节日都会聚在一块,为村里发展出谋划策。

此外,一批有经营头脑、社会声望的新乡贤群体借换届选举契机,进入村干部队伍。与此同时,一大批热心公共事业的新乡贤被引进调解队伍中。丰惠派出所建立了乡贤资源库,在全镇30个村(社区)遴选出日常参与公益调解的乡贤调解员60名。丰惠派出所所长汤洪江说:“利用乡贤来及时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成本低、效果好,既为政府减轻了压力,又为基层治理带来了活力。”

归来吧!走出大山的游子

半月谈记者 谭元斌

一个位于武陵山余脉,长江以南、清江以北,土、苗、汉聚居的村庄,得益于一群不忘家乡的贤达人士,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局面。乡贤们究竟为何归来?他们带回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聚出一个理事会

湖北省巴东县水布垭镇景家坪村,是个大山环抱,交通闭塞的小村。342户村民零星地分布在方圆几公里的大小山头,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

2015年春节,离家闯荡多年的村民邹兴畔和村里的朋友吃饭。借着酒劲儿,大家聊起了在外的见闻和家乡的变化。

有人提议,村里在外发展的能人不少,能不能发动老乡,找点好项目。大家一拍即合。

转眼又是一年春节,众人聚在一起,旧事重提。大家觉得,为村子谋发展就要名正言顺,应该成立自己的组织,为全村发展当参谋、做智囊。

今年65岁的邓贵均以前是乡领导,退休后在天津和儿子一起生活。接到邀请之后,他放弃天伦之乐,回乡帮大伙出谋划策。

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党员和各界精英人士加入,邓贵均和大伙到巴东县民政局登记注册,景家坪村乡贤理事会由此诞生。

今年农历正月初六,景家坪村乡贤理事会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邓贵均为首任理事长。

让村里的变化看得见

今年春节前夕,乡贤理事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就成立了7人慰问团,带着多方筹集的2000多元的生活用品,用3天时间慰问了21户困难群体。

在第一次全体大会上,乡贤理事会就明确了自己的五大职能,即当好家乡建设的推动员、国家政策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人民群众的监督员、文明新风的倡导员。

长期以来,景家坪村村内宗族势力盘根错节,有的村民因村干部处理纠纷不得当,敌视村干部,敌视党委政府。

乡贤理事会对这样的村民不厌其烦地进行说服教育,把村内矛盾在村内解决。

理事会还配合村两委,建立微信群,搭建干群交流平台。很快,乡贤理事会又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把更多致富的信息传递给村民。

“富脑袋”带动“富口袋”

理事会从农村实际出发,成立了社会关爱分会、创业分会、村民大讲坛、邻里帮扶队等二级组织和互助团队,为乡亲们提供“精准服务”。

经过考察,理事会觉得可以在猕猴桃上做文章。

理事会派出会员到猕猴桃种植合作社、种植基地、加工企业去调研取经,又邀请建始县一家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专家来村培训。

如今,景家坪村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70多亩,并确立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

“这只是一个起点。”邓贵均理事长看着满挂枝头的猕猴桃,不禁感慨,“我们生在大山,离开过大山,如今又回到了大山。大山的子孙凭着这股劲儿,一定能让大山变个样!”

模式十:大学生村官

【专家推介】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

截至2016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人数超过10万人,其中有5万多人进入村两委班子,9000多人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农村干部队伍输送了“新鲜血液”。他们用新理念改造着身边的农民,为乡村治理注入新动力。

恰同学少年

半月谈记者 白靖利 赵珮然

从2008年起,每年都有十万计的高校毕业生来到农村任职。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马路乡旁官地村的乡亲们记住了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

会泽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兴国表示,“在当前脱贫攻坚关键期,大学生村官很抢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5年9月,就读于云南农业大学的高胜东回到了会泽县大井镇蚂蟥塘村担任大学生村官。“我是本村人,大家可能对我更加信任,我也更愿意为大家服务,将村子发展好。”

会泽县金钟街道鱼洞社区党总支书记陶树祥告诉半月谈记者,村里的党建、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工作交给大学生村官,他很放心。

“现在很多村都离不开村官,欢迎村官到自己村里。”云南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副处长业光远表示,大学生村官可以充实农村基层治理力量。

业光远认为,大学生村官有很强的法治思维和规矩意识,他们在村组两级党组织建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包括开展组织活动、三会一课、发展教育党员等;他们也很好地助推农村民主议事决策,在为民综合服务平台的管理维护上也有着其他村干部不可替代的优势。

张兴国表示,这几年挑选的村官都很优秀,兼容性强,过渡期很短。他们在基层大舞台学到做人做事,避免成为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

云南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杨绍虎坦言,也有一些大学生村官只是将这份工作当作跳板,其实应该摆正心态,扎根基层,融入农村。

从2017年开始,云南省新招的大学生村官都是公务员身份,这也免去了此前他们对自己身份的顾虑。

模式十一:第一书记

【专家推介】江西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尹小健

乡村振兴,首先要破解人才短缺问题。江西吉安选派优秀干部到农村尤其是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正是从外部引入人才,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许多年轻干部从家门到校门,毕业后直接进入机关门,通过下派担任第一书记,可以增强他们对群众的感情,提升治理基层、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更好为人民服务夯实基础。

目前,第一书记模式作为制度安排已在全国精准扶贫多个主战场上显现效果。

脱贫后,也不说再见

半月谈记者 郭强

每月20多天呆在村里

圳上村是江西吉安市吉安县最为偏远的村庄之一,贫困户达102户329人。去年,吉安县发改委干部兰兆义主动请缨,到圳上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多来,他吃在村里,住在村里。

在他的努力下,圳上村修通了路,架起了桥,改造了危房,成立了合作社。村民说:“兰书记来的一年多,村里的变化赶上了过去十年的变化。”

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在吉安的田间地头,活跃着许多和兰兆义一样的第一书记的身影。这些第一书记从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机关事业单位的不同岗位选派下来后,纷纷沉下身来,带领老区群众脱贫致富。

“到村里报到时,我的内心是既激动又忐忑。激动是因为终于有机会到基层一线去锻炼自己,可当我想到要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农村工作,又感到有些忐忑。”2015年从吉安市财政局下派到井冈山市拿山乡长路村任第一书记的周德茂回忆说。

到了村里后,周德茂快速转换角色,每月有20多天呆在村里,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睡农家床。”这是如今他的生活状态。

将新事物新理念带到农村

从农村出来后,陈国辉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农村。今年,他从江西省政法委下派到吉安市泰和县禾市镇丰垅村担任第一书记。丰垅村人多地少,思想观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

陈国辉走村入户,又四处奔走。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的土坯房加固了,小广场建起来了;30多亩蜜柚种下去了,350KW光伏电站并网发电了……

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村子脱贫“摘帽”之后,井冈山市夏坪镇夏坪村驻村第一书记谢冰并没有就此闲下来。半月谈记者在村里采访时,谢冰正在为脱贫户解答医疗报销的政策,一个村民找来,想麻烦谢书记找人帮忙维修一下电视机。

“我们现在的工作节奏几乎和脱贫前一样。乡亲们刚刚脱贫,我们要做到‘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他们有大事小事,还是会第一时间来找我们。”谢冰说。

半月谈记者在吉安市多个贫困县采访了解到,脱贫“摘帽”后,这些第一书记并未立即离开,而是继续留在村里,成为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