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人物 >> “科普院士”何继善 >> 阅读

何继善:挤时间做科普 跟青少年在一起就忘了年龄

2015-06-10 10:07 作者:阳锡叶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hanhaochen
分享到:

“小朋友们知道吗?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不是音乐家谱曲的,而是科学家李四光。”“达芬奇不仅是个大画家,而且在天文、物理、医学、建筑乃至雕刻、音乐、发明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在中南大学校园内给120名小朋友上了一堂科普课——“美妙的科学,美妙的地球”。

“科研和科普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两个轮子。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是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何继善说。

繁重教学科研任务之余挤时间做科普

何继善是著名的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他首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双频激电理论,并发明和研制出一系列具有世界水平的物探仪器。据不完全统计,“双频激电法”已在全国29个省份推广应用,找到的金属矿产资源具潜在经济价值2000多亿元。

美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弗兰克·莫里森说,在地球物理学界,既懂方法原理,又懂研制仪器的,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何继善是其中一个。

按照常人的想法,功成名就应该心满意足了,可何继善偏偏要“自找苦吃”,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之外,

又做起了科普事业。

早在1988年,何继善和省内另外5名科学家,被湖南省科协组织到一些地市县进行巡回讲座,即开始做科普工作。

1996年6月任中南工大校长时,他发起组织了“百名教授科普宣传报告团”,深入湖南14个地州市,举办23场报告会。同时,教授们还进行科技咨询3000多人次,与各地州市达成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成果推广意向协议112项。

近30年来,何继善深入机关、企业、学校、农村做了一场又一场科普报告,足迹遍及湖南14个市州乃至黑龙江、北京、甘肃、湖北、四川等地,共做报告200多场,听众20多万人次。

一次,一名记者问何继善:“作为院士,您不觉得做科普浪费时间吗?”

何继善说:“怎么会是浪费时间呢?我们到小学去科普,如果将来有几个学生能获得诺贝尔奖,那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即使不获奖,对学生以后成长起到作用,那也是非常好的事情。”

每次科普讲座课件都要自己做

今年儿童节前夕,记者再次来到何继善的办公室,得知他正在亲自准备给小朋友们做课件。记者问:“这得花多长时间?”

“花好几天吧。我有一个习惯,每次讲座课件都是自己做的,这样讲起来才生动。”何继善说。

为了做好科普报告,何继善购买了大量参考书籍,还花了6万多元购买多媒体设备,自己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80多岁了,他还坚持亲自做课件,常常做到深夜。

瓮晶波是何继善院士的学生和助手,她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2000年9月12日,中秋节。何继善晚饭后习惯性地去了办公室,准备两天后在北京的一个科普报告。夜深了,他一脚没踩稳摔倒了。到医院一检查,左脚严重骨折!

但何继善坚持要继续做报告。由于不能走路,大家找了个大个子助手,背他上下飞机,背进科普报告的会场。

左脚严重骨折后,在不到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又先后做了6场科普报告。这些报告,都是他坐在轮椅上备的课。每查一本资料,他都要艰难地从轮椅上站起,慢慢挪动拐杖到书架前翻阅。

朱自强教授曾是何继善的助手,他经常接到各地的邀请,请何老师去做科普报告,很多是偏远地区,何继善从没拒绝过,“我考虑到交通不便,旅途辛苦,劝老师推辞,老师总是说‘不要紧,我还能动呢!偏远的地方更需要科学知识’。”

何继善出生于浏阳小山村、经历过抗战的颠沛流离。他说:“很苦的生活都经历过了,所以对现在的生活没什么要求,忙碌很正常,从不觉得有什么特别。”

跟青少年在一起就忘了年龄

1995年,何继善联络在湘其他院士和专家、教授100人共同发出了“关于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向青少年开放”的倡议。

1996年,时任原中南工业大学校长的何继善在学校建立了矿业科技史馆、地质博物馆等12个科普教育基地,定期向社会开放。

在湖南,恐怕很少有院士能像何继善那样,给那么多的中小学生做过讲座。

“我很喜欢青少年,跟他们在一起,使我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让我感到一种青春的涌动。”何继善说,做报告时,看到他们挤满教室、趴满窗户的情形,内心就感到无比的快乐,也感到培养青年学子的责任重大。

许多中小学生在何继善的影响下,走上了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潘迎芬就是其中一个。

2000年4月,潘迎芬在宁乡一中听完何继善长达4小时的科普报告,对科学着了迷。他怯生生地找到了何院士,想请他指导自己的一篇参赛论文。

何继善答应了这个高中生的请求,深夜加班修改他的论文,还提出许多新的研究方案。何继善还安排好住宿,请潘迎芬来到中南大学继续完善论文,并为他请来了物理、化学等学科的首席教授做指导老师。

如今,潘迎芬大学毕业了,还常常来看望何继善院士。他说:“我们只有加倍努力,才不会辜负老一辈科学家的殷切期望。”

何继善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简单地讲,就是要引导青少年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开展科技、社会类的课外活动,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记者 阳锡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