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人物 >> 张贤亮和他的六个“第一” >> 阅读

张贤亮和他的六个“第一”

2014-10-01 10:29 作者:张亮 邹欣媛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tianye
分享到:

张贤亮(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吴文彪 摄

9月27日下午,著名作家张贤亮在宁夏银川去世,享年78岁。“秋风扫尽绿化树,塞外不见牧马人”,张贤亮一生所遭受的巨大苦难以及他在文坛和商海所取得的成功,都让世人唏嘘感慨。回顾张贤亮的一生,不断突破禁忌是他的“成功之匙”。

第一个写性:代表作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

写于1985年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或许是张贤亮流传最广的一部作品。男主人公章永麟的生活被两部分占据,头脑中思考的《资本论》和自己的前途,以及那个让他朝思暮想的女人。这部小说的完成,也让张贤亮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突破“性禁区”的作家。

当时小说一面市即引起争鸣不已。据统计,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文章加起来有200多万字,是小说体量的10倍多。有评论道,这部作品引发争议的重要原因在于张贤亮写到了性。争议的本质不在于文学问题,而是道德问题。

另外一部《习惯死亡》也是涉及“性禁区”的作品。他自己曾表示对此作品最为满意。

第一个写饥饿:代表作品《绿化树》《我的菩提树》

张贤亮自身对饥饿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

再现饥荒的《绿化树》让读者印象深刻。从《绿化树》中,读者能看到张贤亮对生命的热爱。作品最大的魅力在于对细节的描写,比如男主人公拿废罐头盒盛稀饭,利用炊事员的视觉误差,每次可以多得一些稀饭。很多作家的作品会让人有整体印象,但是在细节描写上让人如此记忆深刻的比较少有。

第一个写早恋:代表作品《青春期》《早安,朋友》

张贤亮是中国第一个描写中学生早恋的作家,作品有《青春期》《早安,朋友》。其中《青春期》收入了《初吻》《早恋》《青春期》三部小说。作品讲述了中国当代高中学生的生活,以及中学生的性启蒙。

当时《早安,朋友》的摘录部分在杂志上出版后,引起社会极大不满,尤其是在教育界。很多教师强烈抗议,说作品写的内容有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应立即予以查封。作品一时间被搁置,暂未发行。

第一个写劳改队:代表作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1957年,张贤亮因一首诗歌被划为右派,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农场劳改了22年之久。从21岁到43岁,张贤亮人生最好的时光都在劳改队度过,这给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代表作《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就是以知识分子在劳改队的生活为背景的。

劳改、管制、监禁,这些经历是张贤亮在新时期写作时最重要的素材。虽然在创作伤痕文学,但张贤亮却能把苦难变得芬芳,把伤痕变得美丽。正如他的书中所说:“我虽然在这里度过了那么艰苦的生活,但也是在这里开始认识到生活的美丽。”

第一个写城市改革:代表作《男人的风格》

张贤亮写城市改革的代表作当属《男人的风格》。张贤亮自称“一生和整个民族同步”,他的创作高峰期也恰逢改革开放的头十年。这篇作品是张贤亮1983年创作的以城市改革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它再现了各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和道德风貌,是描绘20世纪八十年代现实生活的一幅色彩缤纷的画卷。

一位读者在谈到当年阅读这篇小说的感受时说道,小说里有立志改革的改革家,有盼望、支持改革的群众,不仅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吸引读者,还将作者自己对城市改革的思考融入小说,给读者以启迪。

第一个“出卖荒凉”:代表作“镇北堡西部影城”

身为作家,张贤亮在人生的后半期最引以为豪的“作品”不是文学创作,而是“出卖荒凉”。劳改期间,张贤亮偶然发现了一个明代古堡遗迹,这里独特的苍凉和悲壮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20世纪80年代,在张贤亮的举荐下,《牧马人》《红高粱》都在此拍摄取景。

1992年,乘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东风,张贤亮创办了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

在这个荒凉了几百年的废墟上,拍摄出了《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东邪西毒》等一部部脍炙人口的电影,创下了中国影视界的奇迹。经过20多年的发展,镇北堡已由当年的一片荒地变成一个集影视、旅游、非遗项目展示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记者张亮、邹欣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