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人物 >> 刘克文:农技员的“金豆梦” >> 阅读

农技员的“金豆梦”

2014-06-03 09:36 作者:王贤 陈俊 俞俭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tianye
分享到:

33年前,他从农校毕业来到鄂西北大洪山下的随县当了一名基层农业技术员;16年前,他开始探索在随县唐县镇大规模种植春马铃薯;近几年,他大胆创新改变传统种植习惯,发明推广“深沟、高垄、全覆膜”栽培技术,逐渐把土豆发展成当地一大特色产业,用自己的“金豆梦”圆了一方百姓的致富梦。

他就是湖北省五名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之一,连续4年创造湖北省马铃薯单产第一,曾荣获全国业内最高奖——中华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的随县唐县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刘克文。

刘克文向记者介绍土豆丰收时的场景

小土豆变成了“金蛋蛋”

记者在唐县镇鲁城河村看到64岁的肖立傲时,他正忙着给土豆地灌水。“这些天没怎么下雨,地有点干,你看,这里没什么墒了。”肖立傲边刨土边对记者说。这时,儿子肖精军骑着摩托车从另一块田地归来,谈起去年的收成,父子俩面露喜色。

肖精军说,和村里的很多人一样,他和妻子没有去外面打过工,从20岁开始,一直在家里种了十几年的土豆。他家的土豆平均亩产有3500多公斤,门口的一块地最高亩产4451.9公斤,创造了马铃薯单产全省第一的纪录。

“去年卖得很好,最高卖到3.5元一公斤。粗算下来,光22亩的土豆去年就卖了16万元,加上一季棉花和水稻,一年的收入有20来万元。”肖精军笑着说。

同村的科技示范户李四清也乐得合不拢嘴,他坦言:“连续4年种植20多亩马铃薯,每年纯收入10多万元,已在省城武汉买了房子。”

昔日毫不起眼的“土蛋蛋”,如今成了农民致富的“金蛋蛋”。记者了解到,随县的不少薯农,近几年都建了新房,添了家电,有的还买了汽车。

随县马铃薯专业协会副会长余功亮称,当地农民春季基本不种水稻,全种土豆。他说:“我们这里是气候好,产的马铃薯个头大、色泽亮、形状好,每年5月就能上市,填补了时令蔬菜紧缺的空当,效益相当好。”

唐县镇副镇长汪蕾介绍,镇里目前共种植马铃薯近5万亩,去年平均亩产2700多公斤,按田头收购价平均每公斤2元计算,马铃薯为唐县镇农户带来2亿多元收入。

多位薯农告诉记者,就在10多年前,除了少量从陕西来的移民夏季试种,唐县镇还几乎没有人种马铃薯。现在有这么好的收成,要感谢镇里的土豆名人——农技员刘克文。

从100亩到5万亩

1997年,35岁的刘克文调到唐县镇农技站。此时,他已在随县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16年,积累了丰富的田野经验。1998年,他发现唐县镇南北气候交接带形成的特有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宜春马铃薯种植,便开始探索春马铃薯的种植技术。

刘克文说,当时国家还没有对马铃薯研究立项,农技站也没有什么科研经费,只好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积蓄,又找亲朋好友一共凑了10多万元,远赴东北调回2万公斤土豆种,在鲁城村三组搞示范种植,从种到收全程指导,手把手教农民整地、切块、播种、盖膜等。

1999年春,唐县镇马铃薯上市,取得了不错效益,于是当地农户开始大规模种植。但随之而来出现了薯种供应、种植技术等一系列问题。当地农民介绍,最开始采用的种子和种植方法,可能不太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土豆在地里容易腐烂、生病。

于是,刘克文带领农技站工作人员,一方面探索平畦覆膜、小垄覆膜等多种栽培方式;一方面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厅合作,围绕马铃薯的品种筛选、病虫防治等,开展了马铃薯新品种农药试验、种薯繁育及贮藏试验等10余项40余次试验示范工作。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2006年,刘克文总结出了“深沟、高垄、全覆膜”的栽培技术,增产成果明显。“土豆根须较远,对氧气吸收、透气性的要求高。垄高一点、土层松一点,透气性好;全覆膜则有利于保温、保墒、除草,大大改善了土豆的生产条件。”他解释道。

马铃薯知名专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谢从华说,这项技术解决了鄂北丘陵平原地区春马铃薯种植成功率低的关键技术问题,扩大了春马铃薯种植区域,在南方地区是一个创新与突破。

随县农业局统计数据显示,唐县镇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已从最开始的100亩左右,增加到了5万亩。随县所在的随州市累计推广面积36万余亩,为随州薯农增收4亿余元;湖北省累计推广面积近80万亩,增收8亿余元。

带农民抱团闯市场

“前段时间低温,土豆有点冻害,出苗情况不太理想,大家注意保温,风把膜刮掉了要尽快盖上,地里墒情不足的要及时补水……”每年3月份,土豆开始出苗时,刘克文总要到地里查看苗情,给农民做现场指导。

不仅在随县,周边县市的薯农都会邀请他过去看看。记者最近见到他时,他已到襄州、南漳、枣阳等地看了出苗情况。

“农技推广说起来简单,但各地气候、土壤条件不一样,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刘克文说,要让广大农户接受新技术,关键要“走村串户”,有针对性地搞试验、示范,让他们看得到、摸得着,农民才能信服。

长期的农技推广工作中,刘克文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他年均举办科技讲座100余场次,村村组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还着重培养了239名科技示范户,培训80名马铃薯种植技术人员,派往襄樊、钟祥、荆州等地,帮助农民发展马铃薯生产。

2006年,刘克文还把种植户组织起来,组建随县马铃薯专业技术协会和鲁城河马铃薯专业生产合作社,带领农民抱团闯市场。谈起办合作社的初衷,他说,有一年去内蒙古武川县考察,看到当地土豆经过包装,5公斤就可卖到15元,触动很大,觉得一定要抱团发展,才能把土豆产业做大做强,做成品牌。

目前,当地合作社已发展会员1200多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办有马铃薯信息网,与韩国爱普公司、上海百事集团等企业签订单;开展标准化生产,成功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证书,获得了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

肖精军说,以前经常愁销路,不敢放手种,成立合作社后,镇里的土豆越来越俏,价钱越卖越好。每到五六月份土豆收获时,乡村道路上,一群群各地来的土豆贩子络绎不绝,运马铃薯的卡车一辆接一辆。

这样的场景让刘克文很感欣慰。他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镇里不少农民靠土豆发家致富,过上了“有房有车”的好日子。他说:“能为农民朋友增收致富做点事,圆了自己当初立志科技富农的梦想,这一辈子就问心无愧了。”(记者 王贤 陈俊 俞俭)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