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人物 >> “喜喜连长”:把大爱洒在昆仑山 >> 阅读

他把大爱洒在昆仑山下

2014-10-31 09:27 作者:蔡国栋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tianye
分享到:

皑皑冰川,巍峨昆仑。素有“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就像一位无言的战士,伫立在祖国的西部边陲。在昆仑山南缘,驻守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边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兵团第十四师一牧场。在这里,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发生。然而,最为各族群众津津乐道的,是当地一位汉族干部——“喜喜连长”张永进。

当地人知道“张永进”这个名字的不多,可说起“喜喜连长”,则无人不知。

张永进(前左二)为牧场职工宣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潘瑞雄 摄

以百姓利益为重

草原青青,羊群点点,一牧场水草丰美。因地处和田地区策勒县四乡之间,一牧场的草场与乡镇牧场彼此交错,偶有草场纠纷。

一牧场副场长田玉山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兵团与地方解决草场纠纷的办法就是在地界之间埋羊粪灰。因为羊粪灰不易分解,遇到纠纷一铲下去挖出来便可分清地界。可时间久了,牧工、牧民忘记埋羊粪灰的确切位置,越界放牧在所难免,双方因此经常发生纠纷。

矛盾发生后,只有张永进能解决。“他对一牧场每座山头都了如指掌,遇到草场界限不清,他找准位置一铁锨下去,就能挖出当年埋的羊粪灰。”田玉山说。

2006年2月,一场大雪模糊了草场边界,策勒县奴尔乡阿其玛村的1000多头牛羊进入了一牧场草场。随后,阿其玛村村民与一牧场职工发生了冲突,十几个人扭打在一起,不一会便聚集了200多人,争端迅速升级到紧张对峙。

闻讯后,张永进骑上摩托车一路飞驰。“住手!”张永进冲上前,顺势夺过一根棍棒,将双方挑头打架、情绪几近失控的人各抡了一棍,斗殴场面即刻被控制。

“‘喜喜连长’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大家都静了下来,200多双眼睛齐刷刷投向张永进。“一牧场和阿其玛村一直是好邻居。”张永进大声用维吾尔语说,没有团结稳定,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为争草场伤了感情,不值!”

“一样是放牧,为什么兵团叫牧工,地方叫牧民?因为我们一只手拿着牧鞭,另一只手握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的钢枪。”张永进说,兵团人应该以老百姓利益为重。

从稳定大局到法律法规,张永进讲了近两个小时,所有人都静静地听着。“一牧场的草牲畜吃不完,咱们每年让出一块草场支援阿其玛村,大伙看行不行?”“行!”在场的一牧场职工异口同声道。

为彻底解决草场界限不清问题,张永进还提议在争议草场中间画条线作为界限,两边再各留20米当做缓冲区。如今,双方再未因草场产生过纠纷,而且关系越走越近,相互联姻的家庭多达120多户。

浇灌民族团结之树的“泉眼”

50多年前,张永进还是孩童的时候就随出嫁的姐姐从甘肃张掖来到一牧场。刚来时,人生地不熟,生活艰辛,当地维吾尔族群众没少救济他,经常给他送去苞谷馕,逢年过节还送些肉。从儿时起,各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就在他心底里扎下了根。

语言是相互交流的“金钥匙”。20年前,张永进开始自学维吾尔语。在外他随身携带收音机收听维吾尔语广播,在家则每晚收看维吾尔语电视新闻。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张永进慢慢就能流利地听说维吾尔语了。开会学习、入户走访,他都用维吾尔语和群众交流。

消除了语言的障碍,张永进就成了昆仑山麓毡房里的常客,维吾尔族群众都以和他交朋友为荣。从那时起,只要见到他,就会遇到喜事,“喜喜连长”的名声就迅速传开了。“用心用情,才能融入少数民族群众。”张永进找到了浇灌民族团结之树的“泉眼”。

真心换真情,情到深处自然浓。2008年3月的一天,二连牧工吐逊•巴特的胳膊摔断了,张永进赶到他家看望。破旧的土炕上,毡子已看不出颜色,4个孩子正在家里玩耍,其中两个还光着脚在地上跑。吐逊•巴特不好意思地说,4个娃只有两双鞋。

摸摸孩子的头,张永进出了门。一个多小时后,他提着一袋面粉、4双鞋回来,掏出2500元钱塞到吐逊•巴特手中。“买几只羊养吧。”张永进说,地要会种,羊也要养,才能慢慢富起来。

春耕季节到了,张永进帮助吐逊•巴特垒起了羊圈,又拿出2000元帮他购买种子和肥料。吐逊•巴特被张永进所感动,因为他知道,张永进自身并不富裕,一件夹克衫穿了十几年。

无论走到哪里,张永进身上总是背着药箱,而且去不同的草场准备的药品也不同。“哪片草场老人多,哪片草场小孩多,他心里记得清楚。”维吾尔族牧工吐萝卜说。

一牧场所辖区域三面环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偏远的一个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牧工牧业点远离医院,最近的牧业点距离山下的场部医院都有30公里远。因此不少牧工即使生病,也是能拖就拖,小病常常被拖成大病。

为了解决看病难问题,张永进通过上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获得医疗专业大专文凭和执业医师证,先后诊治各族群众2000余人次。在高海拔山区,他还帮助维吾尔族妇女接生了156名婴儿,被当地群众称为马背上的“全能医生”。

心中装满大爱

1999年,张永进从山区连队调到一牧场场部。虽然在机关工作,但张永进始终牵挂着基层连队职工。10多年来,他很少在办公室待着,每月都要下到连队和社区,发现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一一记录。

每次从山区回到单位,张永进都及时整理笔记。田玉山发现,张永进写字的时候,总是用右手的食指、拇指捏着笔端,中指托着笔头,笔杆躺在虎口上,一笔一画,十分专注。他不明白一个中年人,为何写起字来还像个小学生一样端正。

“后来才知道,他只上过两年小学,但自学了汉字和维吾尔文字。”田玉山说,张永进曾照着药盒上不认识的字一个个翻字典,字典都被他翻烂了。

一牧场北面连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常年伴有沙尘天气,自然环境恶劣。多年来,先后有7个单位要调张永进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任职。闻讯后的维吾尔族群众翻山越岭来到他家挽留,张永进不得不一一放弃。“谁不想去条件好的地方?”张永进说,和这些维吾尔族群众做了几十年的邻居了,舍不得走。

因为一心都扑在了工作上,30多年来,“喜喜连长”在给他人带去快乐的同时,对自己两个孩子的照顾却非常少。儿子出生时,张永进两三个月才能从高寒山区回场部一次。孩子没法照顾,只好寄养在策勒县的岳母家。而今两个孩子都已成家,但儿子对父亲还难以释怀。

在乌鲁木齐工作的儿子多年都不愿意见他。直到孙子出生40多天后,张永进因出差顺路去看孙子时才见到儿子。说到这些,满脸沧桑的张永进,眼睛一下湿润了。

“小时候,父亲每次从山上下来,都会有很多人到家里找他,尤其是逢年过节,不是这家有事需要帮忙想办法,就是那家有纠纷需要去帮忙调解,一家人连坐下来吃顿安稳饭的时间都没有。”女儿张敏说,过去她一直无法理解。而今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她明白了,那是因为父亲的心中装着大爱。(记者 蔡国栋)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