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将摄影作为人生的挚爱,必定是一个懂美的人。
宋举浦,一位军旅摄影家,40余年飞光掠影,用镜头抒写光影世界,用赤诚倾听山川的诉说,岁月婉转流变,他读美的姿态始终未改。
每一片羽毛都灿烂
几次见到宋举浦,都与之擦肩而过。他步履匆匆,急着去机场、去车站。对旁人热情的询问,他略显高大的身影似乎即将消失之际,回应声才从身后传来。不是去江西,就是去贵州,都是为摄影。
宋举浦的本职不是摄影,是军人,但他喜欢摄影,不仅喜欢,而且酷爱。由于只能在双休日或节假日拍摄,许多人称其为“双休日摄影师”,虽然时间紧张,但他乐在其中。
宋举浦出生于山东文登,他对摄影的挚爱始于随父亲迁居成都的岁月。在他的记忆里,坐落在塔子山旁的小学格外美丽,沙河边银杏树摇曳多姿,春时华茂葳蕤,深秋时金黄树叶洒落一地。这种诗意的生活,开启了他表述的愿望,直到有一天与相机不期而遇——从此,美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便牵引着他走过春雨秋霜,风花雪月。
几十年来,宋举浦背着长长短短的相机,走过了许多山川村寨。东起长白山,西至边陲村庄伊尔克什坦,南从北纬4°的曾母暗沙,北达北纬50°的阿尔山,还有低到海拔不到一米的辽阔海域,高到海拔5000多米的世界屋脊……
他的作品,充满诗意与理想。既有雄浑激越的磅礴气势,又有精妙入微的细致刻画。在一个仅有40平方米的篮球场上打球,必须得靠一张渔网拦着,篮球才不至于落到海里去——这是宋举浦用相机对守礁部队生活的忠实记录。在内蒙古兴安盟西北部的阿尔山上,草原森林相拥,冰雪温泉绝配,湖泊火山交融,这是宋举浦创意性的瞬间捕捉。他的摄影始终清晰呈现着对国家和军队的赤诚和热爱。宋举浦说,“越拍越觉得祖国美,它激发了我的军人意识和爱国豪情。”
“祖国这只东方雄鸡,每一片羽毛都灿烂,都值得为之倾心付出”。近半个世纪来,为了这“灿烂”的传播与光大,宋举浦俯首低眉,放下身段,甘愿餐风饮露,披星戴月,在川西藏区,他住过靠牛粪取暖的小旅店;在新疆喀纳斯湖,他住过大通铺。他还冒险跳下海水拍摄守礁官兵巡礁。为了拍照,他成了第一个在礁上过夜的将军……宋举浦用手中的相机定格了那些永远闪烁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动,用军人的毅力别致地表达了对大地母亲的真情祝福,他图片中的影像由此灵韵飞扬。
每一张图片都要会思考
在第二十八届世界摄影艺术联合会大展上,宋举浦的获奖作品《五台山龙泉寺汉白玉牌坊》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这幅黑白照片看似普通,却凝聚着宋举浦对摄影传统、民族文化的体会与思考。
照片是用国产木制纯手动机械式大画幅相机拍摄的,就是几十年前照相馆里常看到的那种带个皮腔、人站在后面钻到一块大黑布里面拍摄的相机。印相时用的是手刷感光银盐乳剂工艺,这是100多年前摄影术刚发明时的印相工艺。在数码盛行时代,宋举浦对民族文化和手工技艺的传承和敬重,显得意味深长。宋举浦说,五台山龙泉寺的汉白玉牌坊前后花了10年时间建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用传统技艺表现传统文化,能让我们的精神得到更深厚的滋养。一位国际摄影评委在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了作品后说:“中国摄影师在数码盛行时代仍然如此尊重传统银盐技法和手工制作,让人非常感动。”另一位国际摄影名家沉吟半晌之后说,这幅“原生态”式佳作需要静下心来,花长时间慢慢品味。
宋举浦是一个爱思考,也善于传递思考的人。他的摄影从内到外没有太多的循规蹈矩,他追求每一张图片都有意境,都会说话。“纵然是断瓦残壁,除了恢弘的气势让人震撼,还应该奏响一段悲愤交织的历史,这段历史因沉重而发人深省。”在他的许多作品里,都可以找到引人深思的东西。
去年8月,中国丹霞地貌成功申遗,中国四代地质学者的梦想终成现实,其中,宋举浦的摄影集《中国丹霞》功不可没。这本画册,犹如一张精美的国家名片,让世界认识了“色如渥丹,灿若明霞” 的丹霞地貌,赢得了众多代表的支持。在他的画册里,“中国丹霞”成了一个美丽得能让人停止呼吸的地貌。
宋举浦不仅拍摄丹霞,也热情地寻访和研究丹霞。从2000年“五一”长假开始,每个节假日他都外出拍摄“丹霞”,至今拍摄的片子已有几万张。全国丹霞地貌800多处,宋举浦走过了大部分地区,并发现了近30处“丹霞”。鉴于他在发现和研究丹霞地貌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丹霞地貌研究会吸收他为理事,只要是经他确认的丹霞地貌即可直接获得地学界的承认。宋举浦由此被摄影界和地质界亲切地称之为“丹霞宋”、“中国丹霞地貌摄影第一人”。
他的一组作品曾获得中国摄影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词里这样写道:“较好地呈现了地理摄影的努力方向,适当地表现了一种并不过分的审美情趣,这是对过去单纯审美式风景观看的一种进步,让单纯的唯美摄影增加了科学考察的因素,赋予了风光摄影更多的思考空间。”历史与现实相映,风光与情感结合,艺术与学术携手,让风光摄影带有更多的文化思考,让艺术摄影拓展出更多的生长空间,这是宋举浦一直追寻的方向,他认为,光线与色彩应更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宋举浦在摄影圈内早已颇有名气,但他一直坚持说自己是“军旅业余摄影爱好者”——并印在了名片上。他出版过《北岳恒山》、《阿尔山四季》等多部摄影集,荣获过中国国际摄影展金奖等多项大奖,还是国际摄联历史上第一个摘取个人金奖的中国摄影家。这位“业余爱好者”,以独有的努力和执着,达到了令专业人士也仰视的高度。他的经历和成就带给人启迪和思考,他的投入和赤情让人感慨并感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