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不知从何时起,“做更好的自己”成了很多人自我激励的目标和座右铭。每天背10个英语单词、每天跑5公里、每周看完一本书、每月上几门慕课、每年完成3个“小目标”……我们开始制定各种各样的计划,日日打卡,表格化绩效,来标注自己的进步。
我们要求自己严格执行计划,“白+黑”,“7×24”,遍布“身心灵”。我们每天走了多少步,吃了哪些东西,睡眠周期处于哪个波段,甚至自己的负面情绪在一天中出现多少次,都要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分析这些数据,不断校准自己的行为。
甚至,为了利用碎片化时间听书、学习,我们脖子上的项链、挂件已经换成了蓝牙耳机;为了告别拖延症,手机里的闹钟换成了更高效的“番茄钟”。打开朋友圈,除了晒娃、晒美食的,晒得最多的动态是各类学习型打卡;翻看账单,我们每年用于“自我提升”方面的消费屡创新高,报几门微课、办一两张健身卡、加入几个学习社群……
我们强行让自己处于“跑”的状态,不断给自己“打鸡血”“灌鸡汤”,反复告诫自己——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时代,不预则废、不进则退。
没办法!时代的列车滚滚向前,每到转弯处,都会甩下一些人。比如工业革命时代的马车夫、水力纺纱厂厂主、装配车间的工人、电话接线员,“共享经济”时代的出租车司机、导游、翻译、记者……
身处数字化、全球化时代,社会竞争激烈、僧多粥少,为了适应这样的时代,我们不得不让自己变得更快、更强、更聪明、更有创造力,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而这个时代,也从各个方面在鼓励这样的极端化,脸蛋要整成美图软件般精致,身材要练成黄金比例般完美,更自律、更健康几乎成为一个阶层的标签,从网红博主、真人秀到综艺节目、社交网络,不断刺激、鼓励人们追求得更多,而不是知足常乐。那个曾经鼓吹过“世界上只有赢家和失败者”的特朗普,现在已经是美国总统了。
尤其在当下消费主义至上的时代,“自我提升”正在成为一门生意,哪怕你没有这种愿望,也难免被这种风潮裹挟其中。如果你是愿意吃苦的人,他们会鼓励你去报班上课;如果你懒一些,他们就会告诉你买个开运石,抑或有哪些不用运动就能减肥的产品……
据说,这种自我提升的生意在美国每年能创造100亿美金的市场。在中国,知识经济市场规模可达500亿元左右。
切换到教育领域,情况更是如此,“抢跑”现象比比皆是。小学一二年级提前学三四年级的课,三四年级提前学初中课程,某培训机构的奥数课从幼儿园中班就可以开始上,一些一线城市的小学生考完大学英语四六级觉着还不够“强”,还要考过中级口译。
教育的“起跑线”一再提前,剧场效应之下,家长们“拼娃”心态依然根深蒂固。一方面,家长们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我;另一方面,家长牵着孩子的手一路狂奔,生怕孩子掉队。家长们会鼓励孩子说,你的人生有无限可能,要勇敢地去追求,实现自我价值。
“大家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提升自己,都在奔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学习和提升自我已经不能说成是兴趣,简直是为了生存而战。”一位长期在国外生活、工作,刚刚回国不久的朋友说,他在国外悠哉生活了这些年,对眼下这样争分夺秒的“中国节奏”一时难以适应。
“世界在我面前呼啸而过,我还没来得及‘复习’她昨日脸庞,一夜之间,科技、市场、信息就都变了一张脸。”他说,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任由一阵阵狂风刮来刮去,却只能一脸懵圈,站在原地傻傻不知所措。
快!太快了!我们的生活正在不断加速,不论衣食住行,还是时尚、八卦,各个方面都运转得非常快,而科技进步又让我们的工作与私人生活变得密不可分,微信、钉钉成了下班后工作上的另外一种延续——躲不掉的“隐形加班”、删不完的陌生好友、看不完的群聊……职场人士的“非典型”日常,在微信式工作时代,成了24小时的“超长待机”。网络信息的狂轰滥炸,让我们越来越陷入无休止的忙碌,却忘记自己到底为什么忙碌。
工作,无孔不入;焦虑,无处不在。
为了消除焦虑,我们只有不断学习、自我提升。一旦做不到,我们会埋怨自己意志力不够,痛恨自己对人生没有追求。即便在别人眼里光鲜,自己内心深处却倍感黯淡,这种挫败感、羞耻感、恐惧感扑面而来,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更可悲的是,我们的初心,明明是为了做更好的自己,最后反倒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当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难免会疏离、忽略了身边的朋友和家人,或是过分关注于自我“内驱力”的培养,只在具体事物上下功夫,而忽视了传统美德、亲密关系的培养。
自我提升的潜台词,是对现实的不安、对自我的不满。局部的知识、流淌的知识、不确定的知识,会不断让新的东西进来,也会不断改变我们的认知,完全不理会肯定会被淘汰,不遗余力阻挠新生事物和科技的发展进步,也不现实。也许我们能做到的,只是不逃避,尽量去承受生命里的不完美事物,努力控制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对于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也不必纠结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上天啊,请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能够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胸怀,让我接纳不能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智慧,让我分辨这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