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很“丧”,你呢?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朋友抱怨听到的坏消息似乎比好消息要多:独角兽变成了“毒角兽”、P2P爆仓、股票大跌、中美贸易摩擦……
你是不是也听说,隔壁卖建材的老王,已经不当老板,改去给别人打工了;楼上炒房的小王,欠了高利贷,现在起早贪黑开滴滴赚钱还债;你去跟刚搬过来的年轻创业者聊天,发现他们比你还“丧”……
“内外不景气”“信心很低落”“日子不好过”,这些高频词换一种表达,就是当下大家常用的说法——焦虑,无处不在。我们听到的抱怨越来越多:生活压力太大、工资太低、机会太少、阶层固化、世风日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好像正在变得越来越糟糕。这种悲观主义与怀疑主义的“低气压”环绕在你我周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当人们很“丧”的时候,就会患得患失、踌躇不定,很难专注于当下该干的事情,犹如一艘没有帆的船,失去方向,风雨飘摇。
也许你很想告诉大家,“可能”或者“其实”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但话到嘴边你打消了念头,你担心真的说出来,人们会嘲笑你天真、无知,所虑不周。你担心人们会走过来拍拍你的肩膀说:“你还是太年轻呀!”你担心人们会质疑你的立场,指责你判断轻率,没有辩证地看问题,没有站在宏观、中观、微观多个维度“忧国忧民”。
正如悲剧往往比喜剧更震撼人心,残缺比圆满更动人心魄,灾难的预言、阴谋论、坏消息总是更能刺激舆论神经,让人发生兴趣。英国科普作家马特·里德利说:“不知为什么,好像当别人都鼓掌的时候你摇头会显得更睿智。”
与好消息不同,坏消息总是容易被放大,即便没有一个能够被证实,我们也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再三思虑。
在新闻界有这么一句话——“无流血、不头条”,媒体总是争相报道那些爆炸性新闻,一个耸人听闻或是标新立异的标题、导语,一定会更有“眼球效应”。当人们不断地接受坏消息冲击,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就会越来越悲观。
今年是国际金融危机10周年,而且又是一个逢8年、戊戌年,“逢8必灾”“戊戌为凶”的言论甚嚣尘上,对比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种种迹象,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不绝于耳,似乎中国经济随时可能停摆,从而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
我们当然不能忽略风险的存在与滋生,不能对善意的提醒、客观的反思视而不见,但也没有必要“杞人忧天”“盲人摸象”式地早早断定中国经济快不行了,甚至否定改革开放40年工业化取得的成绩、夯下的基础。
债务!债务!债务!金融危机的确始于债务,但债务本身不是问题,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决策者,通常都是在“过多的负债”和“太少的负债”之间努力寻求平衡。“过多的负债”可能导致债务危机,而“太少的负债”则可能会导致社会发展速度迟缓,没有谁能做到绝对平衡。
过去,没有比今天更优越;今天,也没有比过去更糟糕。事实上,“世界的总体趋势是在变得越来越好”。
比尔·盖茨作为第一位受邀的客座主编,在《时代周刊》卷首语《关于这个世界的好消息》中指出,人们之所以会觉得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糟,是因为这个世界变好的速度和程度都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作为一个乐观主义者,并不意味着盲目忽略悲剧和不公,它意味着你看到人们取得的进步,并亲自参与进去,去推动它。”
今年,除了金融危机“十年祭”,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50周年。这个奖项的设置,是为了表彰获奖者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新的经济分析方法等领域所做的贡献。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两位美国学者——诺德豪斯和罗默:一位是把气候变化引入了经济学,一位是把技术创新引入了经济学。颁奖委员会在颁奖词中用到了“integrating”(使完整)这个词,意在表彰他们为宏观经济分析做出的重要、拓展性的工作。
角度不同,殊途同归,两位学者从各自角度增加了人类对于经济发展的认识。一位是从知识和技术怎样影响经济发展,一位是从人类发展和气候、环境形成怎样的关系,来认识经济发展的后果。而他们的研究正是基于对未来的乐观判断:一位是希望经济发展得更快,一位是希望经济发展得更好。
说得更接地气一点,就是相信“知识就是力量”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中国,更是如此。当前,我国正转型高质量发展,保护知识产权、保护资源环境,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要义,更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只有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为企业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而不是向子孙后代“伸手”、透支未来,切实提高实体经济的资产收益率,才能真正走出资金“脱实向虚”的泥沼。
我在一线调研,常常感慨再“惨淡”的行业里也有“生机勃勃”的典型;环保要求再严格,总有能够历经多次洗牌、“扛得住”转型、厚积薄发的企业。
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悲观厌世者,面对暂时的困难、波折,容易选择放弃或是投机,但总有那么一些人相信泡沫终将破灭,唯有脚踏实地、提升自己的实力才是王道。
祭,已逝的金融危机——我们无法重新来过,除了向前走,没有第二个选择。对未来,相信经济增长靠技术进步的,会选择踏踏实实上学、工作、搞创新,不相信的会早早退学、浑水摸鱼,凭着一张“嘴”到处去讲故事、吹泡泡。
明天会更好吗?基于理性的乐观,我想我的答案是:会的,一定会的!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回不到18,那就好好过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