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一不小心,膨胀了

2018-12-05 10:24
来源:半月谈网
“阁下何不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网民调侃那些志得意满的名人时,内心是毫不留情的鄙夷,说不定哪一天你就马失前蹄了。果然,最近发生的几起舆情事件,都逃不脱膨胀后“炸裂”的嫌疑。也不知道是不是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社会和人群,有了各种膨胀的资本。须知“优越感+愚蠢”,只能上演悲剧。

阁下何不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膨胀,原指一种热力学现象。在网络造梗中,它成为一个极富批判性的词汇,形容人有了一点成就后就得意忘形。最近发生的两个事件,恰好可以说明什么是膨胀。

杜嘉班纳(D&G)辱华事件,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出一个奢侈品品牌在“膨胀”后多么可怕。从“起筷吃饭”广告宣传片歧视中国传统文化,到创始人之一Stefano Gabbana恼羞成怒、公然辱华,个人涵养堪忧的背后,是文化上的傲慢与偏见。

人们总是更欣赏那些登峰造极却依然谨慎谦卑的姿态。因为膨胀之后的“炸裂”,很可能会让你瞬间变回低级形态。正如网友抵制D&G时所评论的:“如果还停留在怜悯、施舍的阶段,那请回吧,重新认识下中国,然后再敲门。”

某位英语教育名人的一句“现在中国是因为女性的堕落才导致整个国家的堕落”,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大的坑。用网友“博士宝宝宝宝”的话来说,一句话差不多得罪了所有人——“得罪了女性,得罪了国家,谁说国家堕落了?还得罪了男性,凭什么说男性就是被女性引领的?”

及时止损的结果是,这位名人到全国妇联机关向广大女同胞诚恳道歉:“我深刻认识到,前几天在某个论坛上针对女性的不当言论是极其错误的,反映了我性别观念上的问题,对女性不够尊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会对女性不够尊重?作家六六称其骨子里摆脱不掉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明星张雨绮认为,高等学府的教育和事业的成功都没能帮他搞明白什么是平等。

优越感不是原罪,愚蠢才是

凭什么膨胀?自然是有一种优越感。所谓优越感,可能是天生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可以是资本,也可能是陷阱。几乎每个人都有优越感,因为人需要“感觉自己在某些方面挺厉害”才能大体愉快地活下去。重要的是,怎么去克制因为优越感而膨胀起来的程度。

恰到好处的“膨胀”,立足于端正的心态,却也不畏惧于关键时刻的展露锋芒。

2018年11月,IG(Invictus Gaming)电子竞技俱乐部代表中国夺得了英雄联盟S8全球总决赛冠军,创造了中国电竞的新历史。比赛时的解说和团队指挥语音里,“膨胀”“莽”都是高频词。说实话,这几个玩游戏的年轻人曾经并不被看好,而如今,全世界都想听到他们的故事。

过于高估自己的膨胀是愚蠢的。我爸是李刚,我爸是首富……总有人在一边膨胀一边摔跟头的路上前仆后继。至于没研究过乐理就作曲,不了解色彩就画画,知道怎么把字写在纸上就觉得自己是作家了,这种膨胀只能说是人格的扭曲。没本事的膨胀,说白了就是装。没事的时候装一装娱乐大众,有事儿了就不攻自破。

社会中还有一种膨胀,杂糅了消极的自卑和盲目的自信。

比如刚工作月工资1万却一口气买了20多万的车;明明吃饭都是15块以内的外卖,却还天天打卡私人高尔夫球场。炫耀式消费已不是富裕阶层展示财力和地位的专属,一些中产青年甚至中低收入者,正在用这种透支式的“膨胀”来应对身份焦虑,转移压力,追求尊重和荣耀的幻影。

从心理学上分析,这种透支式的膨胀恰恰源于过度的自卑。所谓物极必反。过度自卑会夸大困难的程度,降低自我效能,促使人们去寻求可以轻易获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用“花了很大一笔钱”的事实来填补“有很大一笔钱可以花”的满足,这种思路往往会导致人生悲剧。

无数事实证明,不论你多么优秀,在与似乎不如你的人接触时,看不起对方并显露出来,这种“优越感”只能说明你愚蠢。当然,“我好膨胀啊”作为自黑的口头禅,作为发泄情绪的渠道,也不失为一种耿直的情趣。

换个角度看,一个人基于优越感的膨胀之所以招致反感,常常是因为他威胁到了别人的优越感。正如网友“鬼木知”所说,“我觉得优越感有时就像内裤一样,你必须要有。但如果到处秀给别人看,那就十分恶心了。”

学会丈量自己和他人的差距

过度膨胀有失涵养,过度低调难免虚伪。学会丈量自己和他人的差距,不愧为一门终身学问。

刘伯承元帅次子刘蒙少将在一篇回忆父亲的文章中讲述,父亲从不让孩子们有盲目的优越感,当刘蒙有了点“膨胀”的意思,刘伯承送给了他四个字:“智深、勇沉”。

“有一次,爸爸问我在学校专业学习的成绩。我得意地告诉他‘只有一门四分,其余全是五分’。出乎意料之外,爸爸竟然生气地说:你总是不能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你要记住: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目标决定心态,性格决定命运。这正是刘伯承育子的关键。取得阶段性成就后,内心的满足感是宝贵的。但更宝贵的是,不让这种满足感遮蔽自己的初心,膨胀成自己和别人都看不懂、都唾弃的样子。

譬如个人,再优秀也有要向他人学习的地方。譬如家国,再繁盛也不能失了忧患意识。

1969年10月,南怀瑾先生在游览了东京以后,看见了当时最新型而合于国际水准的建筑设施,有日本人问他做何感想,他只反问了一句:“这些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多年来的成果吧?”得到肯定答复后,南怀瑾只说了一句:“那么,我想休息,不想再看了。”

战后的日本经过20多年的刻苦砥砺,致力于工商业发展所得成果,的确是值得兴奋与自豪的。但南怀瑾对此有自己的看法。

之后,在致日本朋友的公开信中,南怀瑾意味深长地言道:“今天欧美的国家与社会,也正因为自然科学促进物质文明的长足进步,而使人文文化的精神堡垒濒临崩溃,而无所适从。它与我们东方所遭遇的困惑和烦恼,只有病情轻重的不同,而其同病相怜的情况,并无二致……一个国家与社会,如果忘记历史过去的教训,缺乏未来远大的眼光,困惑于现实而自豪,那是非常可虑的趋势。”

责任编辑:刘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