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华社联合知乎发起的“你好中国·问答70年”活动刚刚结束,收获惊人:4.8亿人次参与、2.6万余个回答,回答总字数超过600万。此次活动如此成功,在于话题设置,直抵人心,激发了无数国人的家国情怀。比如,“共和国勋章”和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提问:“从你的经历来看,什么时候感到做一个中国人很幸福?”引发强烈共鸣。问得感人,答得真挚:生活在稳定的国家、感觉到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能够通过奋斗收获幸福……还有人回答:用汉语的时候。
回溯历史,我们能看到,70年间,有不少令中国人集体感到“做一个中国人幸福”的时刻,比如开国大典,比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又比如,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1949年10月1日,人们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新华社发
一
1964年10月,美国新泽西州郊外的盎格鲁林镇上一幢二层小楼内,有个老人高兴得手舞足蹈,他抄起电话机,给自己所有的朋友都拨过去,他说得又快又急又兴奋,关键词是:中国,原子弹!
这个老人,就是国民党新桂系的头号人物李宗仁。在他到美国当寓公的第16个年头,他得知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消息。
在美国的16年中,当“寓公”的他衣食无忧,然而,寂寞空虚冷。一个曾显赫一时的大人物,突然间门前冷落鞍马稀,李宗仁又不谙英语,与邻居无法交流。学者申晓云所著《李宗仁》一书中写道:“对一位政治失落、年事渐高的老人来说,唯一的慰藉便是亲人的团聚。”他最期盼周末,这样孙辈们会过来看望他。李宗仁的孙女李雷诗在《和祖父李宗仁在美国的日子》一文中也回忆道:
“我们一进去,祖父不管在做什么,都立刻停下来和我们玩。他喜欢孩子,当然特别喜欢自己的孙女。祖父见到我们,除了紧紧地搂着我们,亲我们,还总是捏我们的脸蛋儿,直到捏出眼泪来才罢手。我们爱祖父,可是却受不了他这种特殊的喜爱方式……”
周末之外的时间,怎么打发?李宗仁开始打麻将,一打就是两天三晚还不肯歇手。李宗仁也厌倦这种无聊的时光,但他只能在这种无聊的时光中一天天老去,直到,他得知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消息。李雷诗回忆说,那几天,祖父兴奋不已,又感慨良深,连她都深受感染。回国!回国!!回国!!!这个念头,愈发清晰与坚定。但以李宗仁的身份,回国殊不容易,台湾国民党政权百般阻挠。但李宗仁还是毅然回来了,他的夫人郭德洁原不想随李回国,但得知自己乳腺癌已到晚期时,断然卖掉了居住16年的小楼,与李宗仁一起回来了。
李宗仁毕竟是一个爱国者,看到祖国巨大的成就,他不想把生命中最后的时光,都浪费在异国他乡的麻将桌上。他,不想一直当看客。
1965年7月17日,李宗仁一行飞抵广州,回到了已阔别16年的祖国,有生之年,叶落归根。7月20日,李宗仁飞往北京,受到盛大欢迎,他在机场大厅宣读了《归国声明》,表达了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敬佩,“期望追随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反帝爱国事业有所贡献”。在声明中,他还特地提到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后来,负责照顾李宗仁起居的尹冰彦曾问过他:“在你思想上逐渐变化的过程中,触动你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李宗仁如是回答:
“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大战以后,美国拥有了原子弹,人们都认为凭着这个法宝可以君临天下,后来苏联也拥有了原子弹。我们统治国家多少年,连部像样的单车都造不出来,科学生产落后得不像样子……”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新华社资料片
二
历史巧合的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当天,赫鲁晓夫被解除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在北京,有人提出是否写一篇“赫鲁晓夫走进坟墓”之类的文章,毛泽东否了。《毛泽东年谱》记载,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当天赫鲁晓夫的下台与美国总统约翰逊的攻击,“毛泽东说,两句结论: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花已开。”前一句说的是赫鲁晓夫之下台,后一句说的是约翰逊对中国发展核武器的攻击——随你怎么说,中国已经有原子弹了!
当天晚上,在新疆罗布泊试验区,继白天的狂喜后,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向大伙儿传达了赫鲁晓夫下台的消息,全场又一次欢声雷动。在大家稍静之后,张爱萍即兴口占四句:“十月十六狂欢节,核赫两弹齐炸裂。妄图称霸下黄泉,为民造福上天阙。”张爱萍的这份手稿,至今还存放在解放军档案馆。
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就难以理解毛泽东所说的“花落”与“花开”、张爱萍写的“核赫两弹齐炸裂”,以及,李宗仁为何要回国。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核战争的阴影从此笼罩人类世界。2000年,军事专家郑治仁曾撰写过一篇文章《中国的五次核危机——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36周年》,说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多次受到来自美国的核讹诈与核威胁: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在三年的时间内,美国曾多次威胁使用或试图使用核武器对中国及朝鲜半岛实施攻击。1954年至1955年第一次台海危机期间,艾森豪威尔和国务卿杜勒斯扬言如若危机继续发展,就要对大陆实施核手术……
“硬骨头”的中国共产党,哪会被吓倒?核科学专家崔茂东、李华在《毛泽东论核武器与核战争初析》一书中,梳理了毛泽东关于原子弹的讲话,可以看出:无论在党内会议上,还是会见外宾时,毛泽东曾多次强调原子弹对于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性: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原子弹)。”(1956年4月25日)
“美国怕苏联,但是不怕我们,它知道我们的底子。中国是一个大国,但不是一个强国,因为我们什么也没有,只有六亿人口。人家看我们不起,而且手里还有一个大东西,叫做原子弹。”(1956年9月30日)
“还有那个原子弹,听说就这么大的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1958年6月21日)
“我们一个(原子弹)也没有,戴高乐看不起我们也有理由。那些人只看得见钱、钢和原子弹。”(1960年5月17日)
“现在他们(帝国主义者)看不起我们,认为我们只有手榴弹,没有原子弹。”(1964年1月17日)
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中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在会上说:“现在苏联对我们援助,我们一定要搞好,我们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我们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两天后,苏联部长会议发表声明:在促进原子能和平用途的研究方面给予中国和其他国家以科学、技术和工业帮助。大批苏联专家来到中国。这是中苏“蜜月期”。在新中国核工业起步阶段,苏联给予了大力援助。
但随着中苏交恶,苏联先是单方面在1959年6月20日撕毁了中苏1957年10月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核武器和导弹的技术援助。接下来在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搞了个“突然袭击”,照会中国政府,决定自当年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事实上,在中国国防尖端技术部门工作的苏联专家,在这个照会之前就开始撤离了。苏联政府撤走专家的照会发出两天后,毛泽东在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有一段讲话:
“苏联人民过去十年中在建设上曾给了我们援助,我们不要忘记这一条。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铭记别人曾经的帮助,但自力更生,更重要!苏联撤走专家,正值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纯属“卡脖子”。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说了句狠话:“一天也不能停,中国人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对于毛泽东这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来说,他们背负着让中国人在百年屈辱中重新站起来的历史重任,他们对于任何来自外部的讹诈、威胁和不平等协议,深恶痛绝,誓不低头。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针对美国总统约翰逊酸溜溜的攻击,《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打破核垄断,消灭核武器》的文章:“他要使中国人民沦为核奴隶的迷梦破灭了,它的核垄断地位从根本上动摇了!”
三
1971年8月16日,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近7年后,上海,一场晚宴正在进行。觥筹交错间,美籍华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收到一封信,他拆开一看,眼泪刷地就下来了。他不得不起身离席,到洗手间里洗了把脸,让自己的情绪平缓下来。
杨振宁手中的信,是邓稼先写的,很短,上面写道: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这封信源起1971年杨振宁回国访问,他开列了要见的人的名单,第一个就是邓稼先。在北京,他如愿见到了阔别22年的老友。
杨振宁问邓稼先:是不是像国外传闻,中国原子弹工程的专家团队,有曾参与研制美国原子弹的专家?邓稼先回复:他觉得没有,他会再去证实一下。这是出于保密要求,史载,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总理后,就写信如实告诉了杨振宁。
杨振宁与邓稼先都是安徽人,两人是北平中学同学,抗战爆发后,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同学,后来一起到美国留学,还在一个宿舍同住过两年。但此后两个人的人生,进入了不同的轨道:邓稼先学成归国,杨振宁则一直留在美国。到了1971年,杨振宁已是名满天下,而邓稼先的名字,却消失了。
他隐姓埋名,呕心沥血,为的是中国不再被强敌欺负——在他上中学的时候,“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丧,侵略者在城里大肆举办“庆祝会”,时年13岁的邓稼先无法忍受这种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扔在地上,踩了几脚。事后,为免遭日寇报复,邓稼先离家南下,途经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达昆明。他的父亲邓以蛰教授是著名的美学家,在儿子临行前,郑重叮嘱:“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
邓稼先发愤读书,留美期间,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年仅26岁,人称“娃娃博士”。毕业当年,毅然回国,接受研制原子弹的秘密任务,全部心血倾注其间,他的名字在学术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甚至连妻子许鹿希都不知道他在从事什么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巨大,吃了无数的苦,甚至透支了自己的生命……等到他终于可以回归正常生活时,已是癌症晚期,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一切都是为了:对国家有用!
按世俗的观点,邓稼先这一生,没有享受过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但邓稼先临终时却说:“此生无憾。”杨振宁在邓稼先逝世后,给许鹿希写过一封信:“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高山仰止,国士无双!
令人感喟的是,许鹿希在邓稼先逝世后,痛感与丈夫相聚时间太少,尝试去重新“认识”丈夫,她花了很多年采访丈夫生前的同事,写了一本《邓稼先传》。这本传记读下来几度涕零:一个人,付出整整一生,却什么都不要。他真正要的,是在自己的国家,侵略者不会再如入无人之境,孩子不用再逃离家园。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和夫人许鹿希合影。新华社资料片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诚如一个网友对屠呦呦之问的回答。
中国核工业奠基人之一的刘杰,在担任地质部副部长时,中国地质工作者发现了中国的第一座铀矿,并采集了中国第一块铀矿石。刘杰等人带着铀矿石标本走进中南海,向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汇报。刘杰回忆说:他当时手持仪器进行探测,放射性物质使仪器发出“嘎嘎”的响声,到会领导人都十分欣喜和兴奋,毛泽东还要过探测仪器,亲手探测铀矿石。刘杰离开时,毛泽东握着刘杰的手说:“刘杰啊,这是决定命运的,要好好干!”
自己的命运,自己决定!
四
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最动人的影像之一: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上空,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远处观测的人群沸腾了,有的欢呼雀跃,有的仰天长啸,有的热烈拥抱,有的举着双臂冲下沙坡……
伴随着海外媒体的报道,海外华人也陷入了狂欢之中。著名的美籍华人记者赵浩生写下了充满激情的报道:“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新闻传到海外时,中国人的惊喜和自豪是无法形容的。在海外中国人的眼中,那菌状爆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花朵,那从报纸广播传出的新闻,是用彩笔写在万里云天上的万金家书……”
赵浩生这个名字,今人已不大熟悉了,但这个人,值得一写:他是河南息县人,1920年出生,1948年以驻外记者的身份去日本,之后一直辗转国外,并于1962年加入了美国国籍,任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1973年,回到已经离开26年的中国,此后频频回国,并向西方报道一个真实的中国。2012年,赵浩生病逝,作家蒋子龙在回忆文章中这么写道:
“他在美国住着一栋令人羡慕的漂亮大房子……可是,有这么好的房子和生活环境,他一年却住不了多少日子,因为每年至少回中国三次,近二十二年来已经回去七十六次了。他从中国回美国叫‘出国’,从美国去中国叫‘回国’……”
赵浩生著有一本回忆录《八十年来家国》,他在书中回忆了自己1964年在美国听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狂喜,1971年在法国巴黎看到纪录片《红旗渠》时的激动,还有第一次回国时的感慨。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年轻时看到在中国飞扬跋扈的“洋人”,如今一个个笑呵呵、规规矩矩地坐等入境,态度非常客气。1948年,去国之际,赵浩生看到的是一个饥饿贫穷、缺乏自信的中国,如今回国,耳闻目睹沧桑巨变,他感慨道: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洋人”不再是主人,是来做客的客人了,这才是正常的……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中国人,是能创造奇迹的!
1964年12月13日,毛泽东审阅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草稿时,提笔加了一段文字:
“我们不是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吗?过去西方人加给我们的所谓东亚病夫的称号,现在不是抛掉了吗?”
中国人,是能够用自己的实力和努力,讲好自己的故事的!
1851年12月至1852年3月间,马克思撰写《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有这样一句话:“他们不能表述自己,他们只能被别人表述。”这句话,马克思说的是彼时雾月政变中的法国小农,却让无数因为弱小只能沉默的国家,感同身受。
遥想当年,层层围堵封杀中,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那是中国人一次成功的自我表述。
历史,因此凝固了那么多中国人的幸福时刻。(关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