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唤回优雅

2019-07-04 09:29
来源:半月谈网

“士人优雅”,是中国人在道德情操、艺术审美和生活方式上追求的极致。“优雅生存”,是放过自己也放过他人的洒脱;“优雅文明”,是高层次、慢节奏和低压力的从容。在纷纷扰扰的时代,人们无比渴望唤回优雅,让世界斯文起来。

要优雅,不跪舔

说优雅之前,先来说说几个网络热词。

第一个,叫“跪舔”。顾名思义,跪下来用舌头舔,“奴性”感十足。形容卑躬屈膝、无底线遵从、无尽讨好忍让,通常被运用在恋爱关系和职场中,通过降低自己的身份来抬高对方,以求得偏爱和关照。由“跪舔”衍生出一群特殊人格:“服务性人格男性”“献身型人格女性”“奉献型人格员工”“原谅型人格受害者”等。

然而,很多时候的现实是,你再怎么“跪舔”,也未必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于是网友们感慨:“那时年轻,不知道命运的一切,其实早已标好了价格。”

第二个,“泪失禁体质”。通常指每逢和人吵架或情绪激动,就会控制不住大哭,气势荡然无存,整个人原地描述什么叫“怂”。由此,一批自称“懂事崩”的人群浮出水面:情绪崩溃也无法随心所欲,只能在确保第二天能够休息的深夜里,很“懂事”地独自崩溃。

从心理学角度看,网友认为的“泪失禁体质”,其实大都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但一位精神卫生科专家认为,现代社会高压状态让越来越多人面临双向情感障碍的威胁,即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的精神障碍类疾病,有时“嗨到爆”,有时“丧到底”。

第三个,“隐形贫困人口”。通常是指那些看起来有吃有喝有玩,实际上并不富裕的人群。买得起苹果N件套,几千块的彩妆护肤品,明星名媛同款鞋包,100块一张的“前男友面膜”用起来也毫不心疼。可是,即使不做这些事情,也攒不下大笔存款,几个月工资也买不起一平方米的房。那么,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理由和宣言是:“活在当下,美在当下,即使幸福的代价是成为隐形贫困人口,也要追求看起来更好的生活。”

这三个网络热词的背后是什么?卑微、焦虑、庸俗……这些或多或少构成了优雅的反义词。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中说:“生活时常会让我们感到艰辛,并让我们无数次目睹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

可是,即使频繁失态,在现代文明的围城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走出去。也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谈论优雅,谈论优雅生存,才有了更深的意义。

找寻遗失的优雅

谈及优雅,我脑海里瞬间跳出两段采访经历。

2011年夏天,我走进上海老城区一幢不起眼的居民楼,采访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20世纪30年代,周先生出色的花腔女高音在欧洲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国的夜莺”。1947年回国,她“用美妙的歌声唱破了黎明前最黑暗的夜”。此后60多年,她历经坎坷,留在母校潜心育人,培养出魏松、廖昌永等著名歌唱家。

戴着金丝框眼镜,抹着玫瑰唇彩,穿一身精致而简约的唐装,神采奕奕地从黑色钢琴前向我走来,在周小燕家中,很难找到一张奖状或证书。铺满乐谱和稿纸的钢琴四周,只有花团锦簇的祝福与扑面而来的芬芳。这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一位90多岁高龄的老人可以多么优雅。

2014年冬天,我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办公室,见到了“古城保护神”阮仪三。阮先生用紫砂壶为我泡了一杯茶,与我分享他的故事。20世纪60年代,各地大规模“破坏性建设”让阮先生十分心痛,他与十几名学生用身躯挡住了推土机,保下了山西平遥古城。

“新旧共存,是人类对历史的尊重”“人是一种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他们需要在环境中体味自己的历史,寻找生活的记忆,抚摸过去的痕迹。建筑和城市作为文化传统的载体,是一种物化的感情,这种感情从家庭、家乡推及整个国家、民族……”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阮先生在说这些话时,专注而优雅的神情。

优雅,应该由哪些品质所组成?我想,那一定是脱离低级趣味的、去除浮躁功利的,有历经磨难却不染铅华的赤子之心,有崇仁尚礼、大道为公的君子之风。优雅是制止“礼崩乐坏”的状态和秩序,是人们在追求真善美的途中,不断扬弃自私性、贪婪性、破坏性的过程。

优雅,是始终具备高尚的审美情操和浪漫主义情怀。自古文人多雅士,在朝讲究中正典雅,在野追求宁静淡泊。傲雪迎春的梅、空谷幽静的兰、宁折不屈的竹、宁静淡泊的菊、风骨峥嵘的松、出泥不染的莲,优雅的审美理念融汇在天人自然中。内心的优雅,是无论面对何种艰难曲折,依然不放弃追求浪漫的人生,有“琴”心剑胆,有“棋”妙无穷,有“书”意恩仇,有江山如“画”。

复兴“优雅文明”

中国伦理学学会副会长江畅在《走向优雅生存——21世纪中国社会价值选择研究》一书中说,当下一些社会心态难以调和,其总根源就在于人们的生存方式有问题。在当今时代,复兴“优雅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类要获得幸福,必须选择全新的优雅生存方式。”在江教授看来,“优雅生存”具有五大特征:从争权夺利转向高扬个性,从贪得无厌转向充实精神,从穷奢极欲转向珍视生命,从及时行乐转向终极关怀,从自我中心转向博爱众生。

这些特征,似乎有点理想主义,但“优雅文明”本就充满“诗性”。

从个体出发,就是通过修身养性,构建优雅为特征的道德人格,关照我们的心灵,让艺术丰盈人生。

“如果没有高尚的情趣和审美的眼光,去发现和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美,长期漠然而麻木地感受到的只是平庸和琐碎,这样的生活是没有质量的,与优雅和幸福也相隔甚远。”浙江工商大学研究员李梦云说。

在一个社会体系内,优雅是不过分放纵和刺激物欲,“必脱弃势利,而后谓之雅也”。倡导减压和慢节奏生活,更新“仁”的价值体系,形成良性循环的教育培养环境。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优雅,无论其成员多么有钱,物质多么丰裕,依然带着“蛮荒”之气。这就是为什么部分国人在海外疯抢化妆品和马桶盖,会产生长久无法抹去的降格效应。

在杭州一家国学书院门口,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正心生良知,善念成德行。让世界斯文起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复兴“优雅文明”,需要更多人拥有优雅的智慧,无论隐于田园还是乐于市井,皆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亦需要国人将优雅之气播撒社会,远扬世界,消弭社会戾气,纠偏集体无意识,改变世界的傲慢与偏见。

责任编辑:刘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