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钱砸出来的“牛娃”,你能负担起几个?
暂且不去说“贵出天际”的学区房,或是那些收费“扶摇直上”的课外辅导班,单是一个孩子暑假的花费,就足以让人咋舌。一位妈妈在网上晒出了这样一份预算:
暑假期间,女儿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万元;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7月份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老是在家不好,需要锻炼,报个游泳班,2000元;假期是充电的好时候,又要报英语、奥数、作文3门课的培训班,共6000元;算算账,共计3.5万元。
在不少家长看来,这些花费还算是正常的,有些涉及心智、科技、艺术等领域的项目,那才是贵得离谱。比如,一个教授提高情商的学习法,暑假期间从初级到深层12天培训,收费18800元。这么算下来,一个孩子一天的花费将近1600元。
按照一些家长的说法,暑假应该让孩子放松放松,但这也是孩子“抓特长”“补短板”、实现“弯道超车”的难得时期。现在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去参加夏令营,大一点的孩子考虑到升学因素,还会选择去国外上一到两个夏校,为申请大学做准备。所以,一个孩子在暑假的花费,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举全家之力培养一个学生”、为了上学“孟母三迁”,如今,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的投资可谓白热化。有项调查显示,在中国,近60%的父母认为子女的教育是不可削减的投资; 74%的受访家长希望其子女进修硕士学位,其中高收入的父母这一比例为81%;即使是普通收入家庭的父母,也有超过七成表示希望送孩子去国外读书。
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节衣缩食,甚至债台高筑,只为他们的孩子能挤进精英学府,期望今天给孩子的教育“投资”,能保障子女在未来赚取较高的收入“回报”。但这样的投入到底能有多少收益?投资回报率高不高?如果真的把“养娃”当作是一种投资,通过成本—收益分析算下来,多大的投入才划算呢?
过去,我们常说“养儿防老”,是因为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初期,养孩子是划算的,可以当作一种投资。生一个孩子,只要能养大就可以了。在农村里,孩子长到四五岁就能帮父母干点农活了,打猪草、捡牛粪、放羊,小孩差不多都能干。
就算到了工业社会初期,孩子养到十几岁,也可以去工厂里干活,或是去作坊当学徒。这一点东西方社会都一样,比如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因为家境贫寒,14岁就来到首都哥本哈根打零工、当学徒。要知道,大多数时候,在孩子成年之前,当学徒赚的钱通常是要给父母的。这样算下来,生一个孩子的投资回报周期并不算长,所以养孩子是笔很划算的买卖,大家都愿意多生孩子。
此一时彼一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养育孩子的成本和收益是不同的。在传统农业社会,养育孩子是一种刚需、是一种投资。但在社会保障制度更为健全的现代社会里,“养儿”不一定能“防老”,“防老”不一定要“养娃”。现在养一个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孩子不再是投资品,而是消费品,甚至是奢侈品。
一位年轻妈妈发朋友圈感慨,孩子一个半月的口粮(奶粉),就喝掉一个Lamer(海蓝之谜)面霜;孩子生一次病,就干掉一瓶精华……这才生了一个娃,生活质量就回到了解放前。
还有一句话叫“城市化是最好的避孕药”。这里说的避孕是一个泛指,不结婚也算是避孕,结婚不生孩子也算避孕,意思是说现在城市里生养孩子的成本太高,生活压力太大,以至于年轻男女都不想结婚、不想要孩子了。用经济学的话语来说,因为如今孩子的“相对价格”提高了,从而降低家庭对孩子的需求。
通常来说,孩子一生下来就得买奶粉和尿布,上了学得交学费、送他上补习班、培训班,一直到他考上了大学,还得给他交大学学费等。这些是看得见的成本,还有一些是看不见的成本,比如机会成本,父母在养育孩子上消耗时间和精力的价值。有些妈妈(或者爸爸)为了照顾孩子,放弃了在事业上打拼、全职在家,这个贡献就是妈妈(或者爸爸)付出的机会成本。
收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种是现金收益,也就是孩子长大后挣了钱,给父母的赡养费;一种是非现金收益,比如孩子看望父母,父母年老了照顾父母,也就是孩子为父母提供的各种服务产生的收益。
按照成本—收益分析,现在养育一个孩子,成本是越来越高,收益却越来越低;投资风险高,投资周期长。试想一下,你能让孩子读完小学或是中学,就去上班?怎么也得把孩子送到大学,至少也得去职业技术学校学个技能傍身吧。要是他还想出国读书,你还得勒紧裤腰带把他送出国。好不容易扛到大学毕业了,他的工资买不起房,你帮忙不帮忙?帮,肯定得帮,不然他连老婆都娶不上,你怎么抱孙子?
这样看来,要是谁现在把养娃当作投资,一定会赔得很惨。尤其是当越来越多的家长在教育上重金投入,“泡沫”也就出现了。
是“泡沫”终究会破灭。梦醒时分,当父母们发现他们的大量投资无法得到回报,无论是因为孩子未能进入心仪的学府,还是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都意味着“回报”低于预期,教育(分数或是文凭)的“价值”被高估,投资失利。尤其在当前“泡沫”横飞的情况下,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不断降低将是大概率事件。
事实上,现在的孩子早已不是投资品,而是消费品。我们养育孩子是为了享受养育的过程,而不是某种结果。我们生孩子更不是为了回报,我们陪伴孩子,孩子也陪伴我们,你和孩子因为这份情感而让生活更幸福,人生更充实。
如果不再功利地把教育当作筹码、把养娃当作投资,拿一张文凭,找到一份理想的、稳定的工作,便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让孩子因为教育成为最好的自己,让孩子因为教育找到他真正的天分和兴趣,可能更重要。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再次读起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面的一段话感慨良多——“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作者:潘晔)